让患者“秒懂”手术,准麻醉医生3年手绘近百幅临床解剖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5:03:00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龚虹)“近期是否有头晕、心前区疼痛不适、晕厥、夜间闷醒、长期咳嗽咯痰等症状”“有没有什么疾病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脑袋动一动,看看你的头颈部活动度”“嘴巴张开‘呀’,看看张口度和牙齿情况等”……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张先生4月11日要做手术了,4月10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湖南师范大学麻醉专业研究生彭宣宣,跟随规培带教老师对患者进行手术前麻醉访视。为了帮助患者和家属快速理解手术过程,打消术前的恐惧和不解,更好地配合手术的进行,彭宣宣拿出随身携带的素描本,手绘了一幅解剖图。这样的临床解剖手绘图,彭宣宣3年来已经画了近百幅。

在麻醉科的规培轮转中,她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素描本

有人说,麻醉医生工作很简单,让病人睡着就没事了。果真如此吗?

为了患者的安全,麻醉医生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访视,了解患者的疾病史、过敏史、手术及麻醉史,各器官的功能状态,并对气道进行评估,判断麻醉后患者是否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

进入手术间,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护士给予开放静脉通道,同时麻醉医生连接好心电监护仪,夹上血氧探头,随后进行桡动脉穿刺,实时精准监测患者的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变化。一切准备就绪,开始麻醉诱导,扣上吸氧面罩,嘱患者深吸气,5至10秒后患者就会进入梦乡。由于患者失去自主呼吸,麻醉医生需托起患者下颌,同时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进行控制呼吸,随后进行气管插管。诱导过程虽只有短短几分钟,麻醉医生却一直绷紧着神经,因为此时是患者最容易发生危险的时候,也是考验麻醉医生基本功的时候,只有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从容应对。

气管插管完成后连接呼吸管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待麻醉状态平稳后,向手术医生示意“可以开始手术”指令,此时手术才刚开始。你以为到这儿,麻醉医生的活就干完了、可以去休息了?并不是这样,重点还在后面……

手术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十几分钟,大的复杂的手术在数小时以上。这一期间,麻醉医生的注意力始终都不会离开患者和监护仪,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由于药物和手术的应激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一些生理和病理变化,所以麻醉医生需要针对这些变化进行及时处理,所谓“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容不得麻醉医生有一点点的疏忽。

“没有生来即优秀的医生,医生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彭宣宣说,有一天她突然想,是不是可以用画画来预演和回顾手术过程。而且,通过把人体局部解剖图用手绘图一点点画出来,用来辅助术前谈话,使得患者和家属在术前就可以通过读图,快速理解整个手术过程,打消术前的恐惧和不解,更易配合手术的进行。

于是,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的规培轮转中,彭宣宣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素描本。

3年来,她画了近百幅临床解剖手绘图

第一次独立完成气管插管后,彭宣宣用了3个夜晚反复描摹咽喉部的三维结构:会厌软骨的弧度、声门的开合角度、环状软骨的环形标记,铅笔尖在无数次涂抹中勾勒出咽喉部的立体记忆。“画到第三稿时,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气管导管需要塑形30度角了。”她指着图谱上特意标注的解剖转折点说。

胸科麻醉的支气管树、椎管内麻醉的脊髓鞘膜、中心静脉穿刺的颈部三角区……这些在无影灯下稍纵即逝的解剖细节,在彭宣宣的素描本里凝固成墨色的图谱。“当图画从笔尖流淌出来的时候,医学知识才真正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彭宣宣抚摸着已经卷边的素描本笑道。

不同于电子版图谱的冰冷,她的手绘稿上密布着荧光笔标注的临床要点:绿色标出易出血区,红色圈定禁忌穿刺点,蓝色延伸出变异血管的可能走向。

“每次画图时,我都在重新理解每个解剖结构。”彭宣宣说,在绘制臂丛神经阻滞图谱时,她特意将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区域虚化处理,“这里就像定时炸弹,进针时必须小心。”

这种独特的方式结出硕果。在最近的科室麻醉病例讨论中,面对一例罕见的气管食管瘘患者,彭宣宣迅速在黑板上画出纵隔解剖示意图,清晰标注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自己独立制定出了麻醉方案。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手绘图使得患者和家属通过读图,秒懂整个手术过程,打消了术前的恐惧和顾虑。“相比单纯的语言沟通,用绘图的方式和患者沟通,可能会比较直观,很多语言和文字不易表达清楚的地方,看图就一目了然。”彭宣宣说。

这种将临床思维融入绘图的方式,让她的规培带教老师、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二部主任魏来感叹:“她的图谱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诊疗逻辑的可视化呈现。”

3年来,这样的临床解剖手绘图,彭宣宣已经画了近百幅。翻开厚厚的一沓手绘合集,从初期略显生涩的线条到如今堪比医学插画的精度,每张泛黄的纸页都记录着这位医学生的刻苦和努力。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布满修改痕迹的“失败作品”:某页脊柱横断面图上,用红笔修改了七次的硬膜外腔隙距离;某幅支气管树图谱旁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不同文献对支气管角度的测量差异。

“医学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理解后与它产生的链接,画下来就是我们之间的链接。”这或许正是这位27岁的准麻醉医生对热爱医学的最好注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