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升级:“烟火气”里也有“诗和远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6:07:00    

近年来,一些菜市场悄然长出了“新模样”。

不久前,被称为“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的北京崇文门菜市场重新开业,在保留菜市场经典元素的同时,融入轻食、文创、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主打怀旧与时尚并存、烟火和美学混搭。

承载着市井烟火的菜市场,正从单一的买菜场所,转变为集购物、餐饮、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体。

“轻网红化”的菜场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如何让人间烟火与文化一起灿烂?

视觉中国供图

跨业态元素带来“全龄化”吸引力

据介绍,新的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引入跨业态元素。菜市场有近百位商户,传统果蔬、生活服务、网红轻食各占三分之一,新增的养生蔬饮、卡通馒头等品牌和口腔、修脚、药房便民服务,对顾客形成了“全龄化”吸引力。

郭成龙和朋友开的“有点儿意思”,主打“老国货+新文创”,售卖清凉油、瓷缸、中药玩偶等产品。他笑道:“我的顾客上至八十岁,下至十几岁。”附近一家中医养生饮品店主则介绍,他的客群是疗愈经济升温下追求养生的年轻人。

近年来,全国各地以老菜场改造为主题的复合商业业态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苏州双塔市集,居民买菜之余还可以听一段评弹;西安建国门老菜场,“菜场+咖啡”的跨界混搭成为日常;温州的黎明农贸市场经过改造后,引进烤肉店、火锅店、咖啡店各种新业态……

杭州古荡菜市负责人郁红梅说,今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共享食堂,是古荡菜市最受欢迎的“新场景”。这里的厨具调料由菜市场统一提供,顾客可以选择自己炒或厨师代炒。

成功的改造项目带来了效益。郁红梅介绍,今年1月重开后,古荡菜市日均客流达3500人左右,比原来增长近两成;其中年轻顾客增加了30%以上,客单价稳定在40元左右。

为了让老字号焕发新生,重庆学田湾大阳沟菜市场不仅通过硬件改造提升“舒适度”,还通过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网络交易,经营户开展配送上门服务。数据显示,该菜市场去年交易量突破15万吨,交易额超过30亿元。

数据显示,全国农贸市场总交易额约占生鲜零售市场份额的57%。眼下,菜市场正在向集购物、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转变。

视觉中国供图

“艺术进菜场”铺就美好生活底色

乘扶梯来到南京科巷二楼菜场,迎面是镌刻百年科巷历史的浮雕墙,生动再现了当年熙攘繁华的街景。手绘老街墙面记录下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故事,“水八仙”水墨纱幔轻盈飘逸,将人们带到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

南京科巷新市集管理有限公司品牌部负责人戴霄尚介绍,设计团队将科举文化、秦淮市井元素融入空间肌理,在保留传统菜场功能的同时,以“文化+商业+社区”模式重构市井烟火气。

如今,用艺术营造留住烟火气,点亮市井生活,已经成为菜市场升级改造的重要营造尺度之一。

在苏州工业园区虹桥菜场,梵高的《星空》被手绘于石墩上,塞尚的静物画与南瓜雕塑相映成趣,市民买菜时随手触碰的文创卡牌竟成为艺术互动的一环。原本属于艺术展览馆的元素,却与菜场的烟火气完美融合,让传统菜市场也能成为滋养大众的文化新空间。

走进宁波福明菜场,仿佛穿越回了老宁波的时光隧道,室内装修巧妙地融合了旧原木、瓦楞板、水磨石等复古元素。同时,具有老宁波特色的民俗风味和风貌的生产工具、年代图像、特色材质被用作空间装饰,营造出浓郁的宁波地方氛围。

“菜市场也是景点?”在西安本地朋友的盛情推荐下,南方游客黄晓琳走进碑林区建国门综合市场。只见城墙下,咖啡馆里音乐舒缓,以老厂房为背景的文艺小店各有特色,摄影展览、街边集市等新元素加入,文创、茶咖等新业态萌生。熙攘的人群中,拎着菜篮的老街坊与手捧咖啡的年轻人擦肩而过。美食、民宿、文创、阅读、娱乐等新业态,营造出“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如今,这里已转型为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

有人充满诗意地评论,当菜篮子里“长出”诗歌,每一缕烟火气都在时代更迭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轻网红化”菜场如何才能“长红”

放眼全国,各式各样的“网红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社区商业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未来,是否会出现越来越多相似的“轻网红化”菜场?这种创新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对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强调,作为民生工程,菜市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满足居民使用需求上,一定要结合周边社区的人口结构来改,要尊重消费半径内客群的消费能力,而不是盲目造景造势。

在杭州东山农贸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山海雯看来,菜场的改造不能脱离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附近居民对修鞋、修表、配钥匙等‘小修小补’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在改造中,保留了这些服务并进行升级,使得这些店铺的商品展示更有美感。”

面对改造后焕然一新的菜场,有人担忧,摊位租金是否水涨船高?是否会导致菜价逐渐与超市和生鲜店持平,从而增加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

对此,杭州文二菜场负责人徐峥晖表示,菜场改造物价反而贵了,这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了吸引新商家,市场管理方会提供灵活的招商优惠政策。

新崇菜运营负责人袁鸣则坦言:“不想打价格战,只想打价值战。”袁鸣表示,嵌于购物中心的新崇菜不刻意追求“谁便宜谁赢”,而是希望通过提供更有特色的体验和附加内容,让顾客觉得“值”。

这也意味着,菜市场的竞争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改造只是起点。

“轻网红化”的菜场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仍然有待观察。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指出,空间设计和业态融入可以借鉴,但真正的核心在于读懂本地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新业态在操作流程标准化、食品安全控制、健康饮食保障以及消费纠纷处理等方面,亟须建立更为完善的规范体系,以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模式。商家还需综合考量食材采购、烹饪、厨房清洁以及顾客等待时间等问题,确保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

业内人士表示,菜市场的热度,是一种生活热度。想要长红,靠的不是一次翻新,而是对周围消费需求的精准研判和长期的管理运营能力。改什么、怎么改,不仅关乎菜市自身的存续,也将为激发居民日常性消费需求提供“新支点”。

张丽娅 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