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版“雷神”,是名科普专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24:00    


昨夜,对流云团裹挟着春意袭扰甬城。凌晨0时30分许,一道闪电劈开宁波夜空,紧随其后的闷雷惊醒了睡梦中的城市。

“这是春天在给大地发送开机密码。”宁波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周承的生动比喻,为这场自然现象赋予了诗意。这位1987年出生的雷电专家,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码宁波的“雷电交响曲”。

给大地“做CT”的“雷电捕手”

“六台闪电定位仪就是大地的CT扫描仪。”在宁波市气象局内,周承轻点触控板,宁海、慈溪等地的监测点随即亮起。

“每台设备能捕捉半径30公里内的雷电;通过多基站算法,连闪电的‘行军路线’都能精准复现。”

根据历年监测数据显示,6至9月集中了宁波全年85%的雷电活动。“春雷就像自然界的开学铃,”周承指着实时云图解释,“既惊醒了冬眠生物,也预告着强对流天气季的来临。”在他身后,打印机正吐出新鲜出炉的《雷电防御指南》,其中特别标注了化工园区与港口码头的防护重点。

25公斤“气象魔术箱”里的科学魔法

打开25公斤重的“气象魔术箱”,特斯拉线圈正播放“雷电狂想曲”,闪电模拟器吞吐着紫色电雾。

最吸睛的当属透明法拉第笼——当模拟雷电击中笼体,银色电流如群蛇游走,笼中的钢铁侠手办却安然无恙。

“就像汽车遭雷击时,金属外壳会形成保护罩。”周承的比喻让深奥的电磁原理瞬间具象。

当被问及如何破解专业术语的传播困境时,周承从银色金属箱中取出充满金属质感的“雷神之锤”。这个漫威风格的教具在空中划出电弧,仿佛在书写答案:“科学需要翻译家。当我们说‘雷电是云地电压谈崩了’,孩子们脑海里立即浮现两团带电体叉腰吵架的画面;而‘闪电是它们的物理和解’,就成了带电粒子们握手言欢的定格。”

他轻触遥控开关,模拟雷电在虾壳上烙出焦痕,“把库仑定律藏在烤虾实验里,欧姆定律变身电流跑酷游戏——这就是新一代科普的破壁密码。”

三年来,这箱‘科学教具’已迭代4个版本,斩获全国省市级多个科普大奖。

从实验室到云端的科普远征

二月赴新疆塔城,三月走进中国气象局,周承的科普版图已跨越6000公里。3·23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科普展演现场,他的“闪电烤大虾”实验让观众们惊叹:“这是舌尖上的物理学!”

“去年宁波的雷电活动堪称一部交响乐。”周承调出一份《2024年宁波市雷电监测公报》,数据如五线谱般铺展开:“全年24423次地闪构成主旋律,从2月1日初雷序曲到12月28日终章休止符,137个雷鸣日里,83.42%的‘强音’集中在6至8月的午后——特别是16时到17时的强对流时段,这两个小时就贡献了全天39%的雷电活动。”

“一躲二关三避四蹲,四字要诀刻心间!”周承介绍着自己和孩子们分享的避雷口诀。“我们全年发布351次雷电预警,就像给城市安装了避雷针。”他现场演示“雷蹲”姿势:双手捂住耳朵并低头,双脚并拢并下蹲,“这个姿势不仅能减少雷击风险,还能防范跨步电压伤害。”

“每个雷暴云团都是自然密码,而科普,正是解码未来的密钥。”周承告诉记者,当监测网捕捉到第24423次地闪时,不仅记录了一个数字,更读懂了大气电场的呼吸节律。“这些数据会说话——化工园区上空的‘雷击热点’提醒我们做好防御调度,农业区的雷电分布指导农民调整劳作时间,这就是气象服务的颗粒度。”

“我们要让年报里冰冷的数字‘活’起来,说清宁波的雷电故事。”周承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