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清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羊场村的薄雾未散,村民刘松打开自家民宿的雕花木门,在白族风格房屋飞檐下,新摘的荷花插在陶罐里,清甜香气混着荷叶茶芬芳四溢。
谁能想到,这个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网红村”,曾是个“下雨就水淹,种粮难糊口”的穷山沟。

蒋世良 摄
时光回溯到十年前,羊场村438户村民守着1114亩水田度日。每逢雨季,穿过村子的马槽河泛滥成灾,金黄的稻穗泡在浑浊泥水里,村民们只能望着颗粒无收的田垄叹气。
“2016年的春天,我和村民们一起摊开地形图讨论得出答案,那就是:与其守着水淹地苦熬,不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羊场村党支部书记谢朝阳翻着村里的记录对记者说。
随后,土地流转的号角吹响,羊场村1426亩土地种上了莲藕。起初,68岁的村民王明德蹲在田埂上直摇头:“祖祖辈辈种稻子,这藕能当饭吃?”直到第一车莲藕运出村,换回真金白银,他才颤巍巍地把自家老屋改成农家乐。如今,他家的民宿后厨飘出的藕粉圆子香气,引得游客频频点赞。

2019年,由安顺经开区人和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十里荷廊田园综合体横空出世。观光小火车突突穿过荷塘,350米溜索凌空飞架,天鹅湖动物乐园里羊驼歪头迎客。村民李春花褪去沾满泥点的胶鞋,穿上白族刺绣围裙,在景区当起讲解员。“以前种地一年收入万把块,现在每月工资加提成能拿4000多元。”她摩挲着腰间的银饰,笑得眉眼弯弯。
民宿产业的崛起,让村民真正吃上了“旅游饭”。刘松的“如家民宿”是村里第一批民宿。2019年参加安顺经开区组织的培训后,他把祖宅改造成带独立卫浴的客房,庭院里种满绣球花。

“2023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民宿管理公司,制定统一服务标准。”谢朝阳介绍,目前羊场村70余家民宿各有特色,每到暑期,全村1100张床位总是供不应求。
旅游热催生的不仅是食宿经济。羊场村村头的藕粉加工厂里,机器轰鸣着将新鲜莲藕制成晶莹粉末;返乡青年张磊研发的荷花酒,在电商平台月销上千瓶;56岁周成美摆的荷叶粑摊,每天能卖出三四百个……
“以前赶集走几公里路,现在游客就在家门口。”周成美往蒸笼下的土灶添着柴火,蒸汽氤氲中,皱纹里都盛着笑意。

如今的羊场村,3.35公里通村大道串联起白族风格民居,12公里旅游观光道、2.8公里木栈道蜿蜒于荷田之间,洞穴式民宿依山而建。2024年,羊场村接待游客突破2600人次,旅游收入达350万元;十里荷廊田园综合体单日最高游客量超4万余人次,企业实现三产收入1000余万元。
谢朝阳手机里存着张对比图:左边是2015年泥泞的村道与枯黄的稻田,右边是2024年荷浪翻涌、游人如织的盛景。“我们正规划建设天鹅湖动物乐园,开发研学游线路。”他望向村头新立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标牌,目光坚定,“要让这方山水,既留住乡愁,更托起乡亲们的好日子。”
傍晚时分,马槽河畔的木栈道上,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晚霞中的荷塘。对岸的白族民居亮起暖黄灯光,传来了戏班子排练的锣鼓声。羊场村的故事,仍在荷香里续写新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曦
编辑 胡彪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