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亚渔村的移动支付,到中国小微企业的“秒批”贷款;从印度的数字身份认证,到东盟的区块链跨境结算……技术与普惠理念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一个更包容、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数字金融新生态。
如何凝聚全球智慧,释放增长潜能,推动实现“普惠”与“可持续”的双重目标?答案或许在于技术、应用、生态的协同融合。

香港交易所电子显示屏
图源新华社
技术驱动,构建数字金融新基建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快速迭代,推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其发展的底层技术。
以移动支付为例,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网上零售额、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移动支付的普及不仅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还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而这,仅仅只是数字金融的一角。与之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建设银行“惠懂你”平台通过大数据和AI将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时间缩短至几分钟;菲律宾数字银行Tonik推出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为用户提供即时信息访问;香港通过技术嵌入、数据互联、政策协同,系统性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并重塑信息交互机制……
上述实践表明,全球金融业正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数字金融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迈进。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数字金融论坛上,将发布《商业银行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与业务探索研究报告》等成果,推动数字金融服务模式等进一步发展。

普惠金融APP体验
图源新华社
普惠应用,拓展金融服务新场景
普惠性,是数字金融的重要价值之一。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逐步打破传统金融服务边界,推动普惠金融向更广泛的群体下沉,努力实现从“数字鸿沟” 到“全民共享”的转变。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过去十年间,亚太地区在普惠金融领域成绩斐然。比如,香港一些银行通过增设实体分行、推出流动分行等方式,为偏远地区市民和社区居民延伸银行服务网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们可以看到,在亚太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正在上演——中国福建龙岩搭建“e龙岩”数字平台,为花农、茶商等群体授信助力;越南TPBank用卫星遥感评估橡胶林价值,为胶农提供无抵押融资;香港金融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正推动两地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便利两地居民实时小额跨境支付。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数据安全风险频发、“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等。需要明确的是,伴随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要实现真正的“全民共享”,仍需各方携手并进,推动金融服务从“普适”走向“精准”,让技术的温度被更多人深切感知。

香港城市风光
图源网络
构建生态,培育协同发展新范式
数字化是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仍存在一些待解难题——恶意违约概率提升、消费者信息泄露增加、监管政策存在滞后性等……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多方共生的生态,推动“普”与“惠”的平衡。
香港的实践,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作为国际资本进入亚太的门户,香港引入监管沙盒经验,打造“跨境理财通”试点,让内地与香港投资者7个工作日内实现账户互通;作为内地金融科技企业“出海”跳板,助力蚂蚁国际等企业在东南亚落地,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赋能。
这种“连接者”角色,恰如香港维多利亚港——汇聚百川,方能成其大。
如果站在更高维度去看,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的构建,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而这一点,与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次亚太峰会,可谓正当其时。峰会期间举行的数字金融分论坛,将汇聚各方智慧,探讨如何推动金融行业与数智技术有机融合,构建可信的普惠金融生态。
技术向下扎根、应用向实而生、生态向广联结,才能织就一张覆盖全球、连接所有的普惠之网。从乌镇到香港,让我们从这次峰会启航,构建更可信、普惠、包容、可持续的金融生态,助力全球数字经济繁荣发展。
撰文:雷渺鑫 丛芳瑶 排版:李汶键 杨嘉 统筹:李政葳
来源: 世界互联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