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正值中华书局传统的“读者开放日”,由绍兴文理学院俞志慧教授历时二十余年撰著的《国语汇校集注》新书发布会暨“早期典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此隆重举行。这部集注以“四个首次”的突破性成就,在学术界引发反响。当天,来自学术界的众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分享阅读《国语汇校集注》(下简称“集注”)一书的心得体会,深入探讨该书的出版对于早期典籍研究与整理的范式意义。

《国语汇校集注》,俞志慧著,中华书局出版
兼具文献深度与学术前沿性的《国语》整理本
《国语》是中国首部国别体史籍经典,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对于研讨先秦史事、厘述史传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汉代时对本书即多有注解,至三国韦昭,总成一代。而自韦昭之后,历代注释蔚为大观,尤以清代朴学考据成就斐然。近现代学者在文献整理与义理阐释方面亦迭出新章。
俞志慧教授撰著的120万字《国语汇校集注》立足当代学术视野,汇集自敦煌本以下的《国语》善本,系统整合自韦昭以降两千余年的注解成果,兼采海内外新见简帛文献与研究成果,通过精密校勘、集注汇评,为当代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兼具文献深度与学术前沿性的权威《国语》整理本。
这部集注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对现存《国语》版本进行汇校工作,所利用者不仅有宋刻本,而且包括敦煌出土的唐代写本残卷;首次对现存《国语》注解进行汇录工作,包括了在《国语》研究史上极为重要的清代董增龄《国语正义》以及现下通行的《国语集解》;首次尽可能的辑录日本学者对于《国语》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生动地展现了《国语》一书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影响力;首次由现代学者来全面考订《国语》,较之前的单篇校订论文有量的超越与质的提升。因此,这部集注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国语》研究乃至先秦史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核心参考。

《国语汇校集注》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
会议首先由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胡云进教授致辞。他代表绍兴文理学院介绍了古越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院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向俞志慧教授体大思精的学术成果和无私奉献的教学精神表达敬意。他表示,期待此次新书出版既成为俞教授个人学术生命的新起点,也成为绍兴文理学院与中华书局实现更高水平合作的新起点。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中)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华书局传统的“读者开放日”举办此次会次,可使读者第一时间近距离感受《集注》的新鲜温度。他细数俞教授与中华书局多年的学术合作经历,从《集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项目资助的时间跨度之久着眼,高度评价俞教授多年来如太史公般“罔罗旧闻,论考行事”的史识,以及“上会稽,探禹穴”的实地勘探精神。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关于“推进基础古籍深度整理”的要求,是体现新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高度的重要成果。
古籍整理的“守正”与“开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指出中华书局“慧眼识好书”,《集注》是确保中华书局保持行业领先的古籍整理力作,是值得肯定的学术标杆。俞教授能够二十年循序渐进研究《国语》,体现了绍兴文理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应持续宣传俞教授的著书精神和学术品德,形成好的学术风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研究员认为,《国语》是先秦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从三国时期开始就形成了代代不绝的《国语》之学,《集注》作为积二十年心血的著作,能够汇集诸家之言,出以己意,是非常严谨的,可以总结出很多学术经验,应对这项学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祝贺俞教授新书出版,并对绍兴文理学院对俞教授学术工作的长期支持表示钦佩。他指出俞教授的《国语》研究开创了“语”体研究范式。从以往的系列《国语》文献比较的角度,说明《集注》的收集版本数量多,校勘可靠性大大增加,资料更为丰富。全书1900多条按语,多出新见,评议不武断,体现客观实在的学术态度。

《国语汇校集注》作者俞志慧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认为,俞教授关于“语”类文献的研究为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集注》是“守正出新”之作。曹峰表示,本书按语价值很大,给予自己长期从事的黄老学研究以及最近从事的“绝地天通”研究很多启发,定会极大推动《国语》和中国思想史研究。
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家湘教授指出,俞教授的《国语》研究始于他二十多年前研究“孔门四科”的学术初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宏大系统的理论框架。《集注》囊括传世文献、田野调查、域外文献和出土文献,具有集成性。后续“守正出新”还应披沙拣金,吸收部分当代《国语》今译作品,打造传世之作。一千九百多条按语问题意识深刻,能给读者极大启发,这样探赜书写者立场的著作,是把书真正读“破”了。
全国高校古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吴国武教授代表古委会祝贺《集注》出版。他认为,古文献调查应该成为古籍整理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集注》注意到各种材料,特别措意到日本古抄本,善于运用日本学者研究的独到之处,校、按判断审慎,独具慧眼。吴先生指出,早期中国的典籍整理如何在接续古籍整理优良传统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是当前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问题。《集注》体现了作者的开阔视野和深厚学术积淀,是近年古籍深度整理的力作。
中国人民大学李若晖教授表示关注《集注》一书已久,成书规模令人赞叹。整体上说,集注的做法很不容易,关键要看处理水平。如只是材料堆积,虽篇幅膨胀,但整体水准下降,其实是把很多学术性工作交给读者进行处理,而非由作者提升,而且其中非学术因素较多。《集注》裁剪得当,编排合理,学术水平经得起检验。
唐山师范学院郭万青教授指出,俞教授从研究“孔门四科”进入“语”类文献研究,最后进入《国语》这部具体的书,属于宽口径。《集注》具有一本在手,众本毕聚之效,版本收集最全且无论校勘、按语,都有优长之处。尤其是俞教授对《国语》涉及地域,基本都作过考察。体现了会通古今、考察田野的学术方法。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民镇教授表示,作为绍兴文理学院培养的学生,在俞老师的课堂上初次接触的简帛文献,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自己的学术主攻方向。他表示十多年来一直在追踪学习俞老师《国语》研究成果。随后他以一系列例证说明《集注》对慈利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简帛文献的有效利用。
此外,一些学者专家以留言或视频的方式表达了对该书的高度评价。
嘉宾发言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
第一,会议深入讨论的从“言语”到“语”的变化问题,既是先秦时期的文体问题,也是经典文本如何定型和经典化的问题。第二,俞教授长期坚持的严谨治学态度是学界少有的。《集注》田野调查的方法继承了陈桥驿先生实地考察研究绍兴文献的优秀传统。第三,当代文献整理应如何体现时代特点?集成是技术性工作,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剪裁取舍上。当代利用出土文献的条件乾嘉学者无以企及,我们理应做出前无古人的学术,尽到一代人的责任。《集注》按语按而不断,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第四,本书体例有新意,注文最大限度辑录展现《国语》研究的学术面貌,竖排小字,随文而注,便于阅读。第五,早期中国典籍整理研究这个话题涉及中国典籍形成也就是“书籍史”的最根本特征,即不论经史子集,都是从口述到记录整理,到各种注疏本,汇集到一起就是“集注”。希望这部书传之久远,只要不断打磨,就可以成为经典之作。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国语汇校集注》的出版,不仅是俞志慧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国语》一书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国早期典籍系统化整理的实践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显著的范式意义。这场学术讨论所激发的思考与共鸣必将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