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探宝之大运河畔找哪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9:55:00    

截至目前,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全球票房已经突破150亿元,跻身全球电影票房第五名。电影的火爆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哪吒”本身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要知道哪吒已经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上千年了,在我国福建、广东、澳门等地都有哪吒庙的身影,以求风调雨顺,庇佑出海商船平安归来。其实北京通州历史上也有一座庙宇供奉着哪吒。

紫清宫里有哪吒

大运河畔、葫芦湖旁是老通州人口中的“三庙一塔”,一枝塔影认通州,古时南来漕船看到燃灯塔便知到了通州。如今这里是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内的重要景点,向来往游客介绍通州历史悠久的文化。

所谓“三庙”,即学宫、佑胜教寺和紫清宫,对应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相较于前两座建筑,紫清宫占地面积不大,位于东北角,门口有一株清代古树,从树下山门进入,一间正殿再加东西配殿就是紫清宫的全部。正殿东墙内嵌一块碑,记载了紫清宫建造始末。

有学者认为通州区紫清宫始建于明朝中期,后重修于清朝同治年间。清朝末年,有位名叫姚子固的人,其幼子宝荣患了痘危(类似天花),久病不愈。姚子固情急之下,前往佑胜教寺后院,向紫清真君的塑像请愿,恳求神灵庇护,保佑孩子健康平安。痘危在当时可以说是不治之症,但是就在姚子固请愿后不久,宝荣又服用了几帖药剂,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姚子固深信这是紫清真君显灵,便发誓筹募钱财为紫清真君修建专祠。于是就开始在佑胜教寺东侧兴建紫清宫,包含山门一间、主殿三间及东西配殿。但不幸的是,姚子固在修建配殿时离世,未能亲眼见证紫清宫全貌。后来,他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修缮紫清宫,最终在1899年完成了紫清宫的整体建设。

紫清宫正殿除了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外,还供有哪吒。虽然紫清宫主奉三清,但哪吒的香火尤其旺盛。一是由于当时通州很长时间未曾下雨,庄稼歉收,老百姓试着去向紫清宫的哪吒像求雨,神奇的是,过了不久竟然真的下雨了。于是大家就认为哪吒能够保佑风调雨顺,此后每当遇到干旱或者水灾时,都会去奉祀哪吒。

二是在明清时期,通州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漕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商贾云集,既促进了贸易交流,也增进了文化融合。南方很多商客一直以来都有奉祀哪吒的习俗,以此保佑出海航行风平浪静,如今途经通州,必然也要去一趟紫清宫,祈祷旅程平安畅通。而通州域内河流密布,又是京杭大运河北端枢纽,发挥哪吒镇水的作用来保佑航道平安也逐渐成为当地民众的需求。

说到这里,又引出紫清宫哪吒像两大谜团。其一,紫清宫内供奉的究竟是哪吒的塑像还是壁画?对此,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丁兆博考证认为,紫清宫修缮时经测量发现房屋空间十分局促,只能摆放三清的塑像,甚至三清都有可能是画像,所以哪吒大概率出现在紫清宫正殿的西墙上。而正殿布局需要对称,紫清宫正殿东侧是碑文,所以紫清宫中的哪吒更有可能是画像。至于画像中哪吒是三头六臂、八臂亦或是其他形象便不得而知了。

其二,紫清宫建成后一度被称为“红孩儿庙”。听到这里不少读者会有疑问,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孩子。丁兆博认为,红孩儿的形象可能是哪吒分出去的,因为两者的外形、法器、能力等十分相像。

通州奉祀哪吒的历史并没有持续太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俄法联军进驻紫清宫,将里面的塑像和器具全部破坏。正当他们想要拆毁紫清宫时,姚宝荣闻讯及时赶到劝阻,并详细解释了紫清宫的历史渊源,才得以保住紫清宫的建筑结构。之后姚宝荣和他的哥哥继续修缮紫清宫,直到1921年才修缮完成,可惜又逢时局动荡,很遗憾未能准确记载当时修缮完成的样子。

现在,紫清宫的整体建筑虽然完好地保存在三教庙景区内,但是殿内的陈设已所剩无几,只有正殿东山墙正中嵌着的石碑,诉说着当年修建紫清宫那段曲折的历史。

八臂哪吒护北京

相传北京城的建立和哪吒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大权的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伊始身边大臣建议朱棣将北京定为陪都。然而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旨仿照南京故宫的样式开始修建北京皇宫和城垣,三年后的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开始在如今北京昌平区为自己修建长陵,将陵墓定在了北京而不是南京,说明朱棣已经下定了迁都的决心。后来明成祖朱棣将运河南北贯通,并将所需物资开始分批运输,北京紫禁城也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正式动工。最终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

北京对明成祖朱棣来说意义非凡,位居九五以前朱棣是燕王,北京是他的封地,此次迁都对于他来说就是回到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其实,自秦汉以后,北京地区大多时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手中,即便是在统一的隋、唐等朝代,北京也算是偏远地区。而到了宋代,北京作为幽云十六州中的幽州,成为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交锋的前线。

朱棣对于北京城的建设时间跨度很长,更是不顾一切打通运河,并下令让南方的商人与豪绅也一同北迁。这让建设北京城一度出现很多传说。时至今日,趁着目前的“哪吒热”,一条“刘伯温建八臂哪吒城”的北京建城传说又在网络上十分火热。

其实,把北京城称作“八臂哪吒城”的说法自元朝就有,起源乃是元大都的建造者刘秉忠。据记载,刘秉忠建造元大都时主要参照《周礼·考工记》,然而他没有照搬《考工记》中“方九里,旁三门”的“王城”形式,而是进行了创新,最终形成了元代北京内城的11座城门,也自此开启了北京城是“八臂哪吒城”的说法。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哪吒不管是三头六臂形态,还是八臂形态,其头、手、足的总数都是11个,这与当时北京内城的11座城门对应,于是才有了这个说法。

而在丁兆博看来,对于北京城被叫作“八臂哪吒城”还有一种解释。元朝时,北京城内河网十分发达,沿运河而来的漕船可以直接开到现在的积水潭,加之“哪吒闹海”的传言,于是将北京城修建成“八臂哪吒城”是为了镇住城内水脉的传言便开始流传。而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此前北京是元朝都城,再往前这里还是辽代、金代的都城,也是龙脉,于是为了镇住这些龙脉,“八臂哪吒城”的说法又有了新的解释。丁兆博认为,这些传说,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更加绚烂。

哪吒信仰自运河而来

北京城不止一座哪吒庙。

乾隆三年,北京曾经在先农坛和陶然亭之间建过一座哪吒庙,新中国成立后兴建陶然亭公园时被拆除。由于哪吒一直是儿童形象,生动活泼、健康可爱,老百姓十分喜爱,觉得能够保佑自家儿童平安,因此北京民间喜爱哪吒,将哪吒作为一位保护神也成为一种风气。小童的帽子、肚兜儿也经常被绣上哪吒闹海的形象,祈望哪吒能够成为小朋友们的好伙伴并保护他们。

距离陶然亭公园近60公里的昌平区西峪村也曾有一座哪吒庙,这里供奉的哪吒可不是祈求小孩子们平安的,而是附近矿工希望长有八臂且力大无穷的哪吒帮助他们撑住矿洞。

其实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有哪吒信仰也很正常,起初哪吒信仰发源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当地居民不管是出海经商还是出海打鱼总想讨个安稳,于是可以镇住海龙的哪吒就成了他们的守护神。随着大运河沟通南北,这些沿海商人开始北上,其独有的文化也一起迁徙,哪吒庙也出现在了北京。其实这种南北文化迁徙融合的情况很多,比如天津市的天后宫供奉的就是妈祖;通州区张家湾镇曾有梓潼阁,供奉文昌帝君,也是当时南方学子赴京赶考望得庇佑。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石峰

记者:张群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