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波,激荡南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4:33:00    

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而那些在隐蔽战线的情报员,虽不曾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却为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济南南部山区,也曾有一处红色电台,如同隐藏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迸发出强劲力量。

情报“点”连缀成线

设立南部山区电台,是筹建济张泰情报站的核心工作之一。

从1940年冬起,日军以大量兵力进攻山东抗日根据地,采取了极为残酷的“铁壁合围”“梳篦式扫荡”等手段,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为准确了解日伪军的活动,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1943年,山东军区决定开展大城市及交通沿线的情报工作。

1943年夏,山东军区情报处调王均(原名牛瑞符,另化名邢守业)、曹芳廷(原名曹廷萼)、郭宜亭(原名吕墨之)、亓西钊等到济南地区搞社会调查,利用各种关系搜集敌军情报,创造条件,筹组情报工作机构。具体分工是:王均负责统一领导工作,与亓西钊分管济南地区;曹芳廷分管泰安地区;郭宜亭分管张店地区。

王均和亓西钊来到济南南部山区的高而、核桃园一带活动,在泰历县工委书记董林汉和高而区委书记陈杰协助下,把开辟抗日根据地和筹组情报机构结合起来。

情报系统宛如一张无形却坚韧的蛛网,在敌占区悄然铺开。这张网由数个“点”组成,每一个“点”连缀成线,共同编织成红色天幕。

这些“点”,由爱国志士构成。王均等人在仲官等敌人据点附近以及济南近郊农村,发展了一批情报工作人员。其中较突出的是姜仲三。姜仲三是手工工人,曾在哈尔滨、济南等城市做工,在济南铁路大厂有不少朋友。1943年秋,姜仲三被发展为情报工作人员。在不长的时间内,姜仲三利用广泛交友的优势,在济南市内发展了数名情报工作人员,以铁路大厂为基点,组建了包括王印增(铁路大厂技术员,1945年夏牺牲)、王根增(在济南天主教救世教会工作)、王俊雄(即王保罗,在飞机场当汽车司机)、韩文成、唐锡纲等在内的情报小组,主要任务是搜集铁路与机场的情报。

有一次,上级要求大厂情报组提供一张济南火车站和铁路大厂的详图,要求把重要的设施明显标出来。王印增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人的协助下很快完成任务。半个月后,由日本人控制的济南火车站和铁路大厂的要害部位遭到空袭,其中铁路大厂的动力车间遭受打击最为严重。

除了情报人员,他们还设立了数处重要的情报点。比如,以焦延荣为核心的长清县纸坊情报点。焦延荣是1943年9月长清县委介绍过来的,是王均等到济南后结交的第一位朋友。他虽不是共产党员,但热心抗战,为人憨直诚实,先后动员了张勇、宋勤、刘庆林、徐振兴等近20名青年参加情报工作。这其中有的在铁路当工人,有的在车站干职员,有的在市里拉洋车。

当这张情报网铺开后,便发挥出重要作用。比如,在邵而区北部有一个敌人的卡子,为了便于出入市内,情报网的指战员便争取了一个伪乡长,并把情报人员石磊派去给伪乡长当秘书,使这个伪乡公所变成了情报工委传递情报、出入卡子的保护所。交通员吴凤城和石磊内外配合,密切联系,使情报线路畅通无阻。吴凤城经常夜间单枪匹马跑几十里路,被群众称为“飞檐走壁的能手,来无影去无踪的好汉”。

电台初设南山

1944年2月,为保证情报的及时传递,山东军区派李惠民携带电台,随王均一起到济南工作。4月,山东军区决定正式建立胶津济情报工作委员会,王均任主任兼支部书记,曹芳廷任副主任,郭宜亭任委员。6月,山东军区电示情报工委,支部书记改由亓西钊担任。该情报工作委员会亦称济张泰情报工作站,下设济南、张店、泰安3个分站,总站设在济南南部山区。

李惠民,原名薬献庭,山西沁源人。他出发前,山东军区情报处处长邝任农给他交代了任务,并提出“薬”姓极少见,字也特殊,易引起他人注意,故请他把姓名改得通俗一点。薬献庭考虑了一番,认为“李”是个大姓,就将姓改作李。当时他知道黄河以北有个惠民县,即改名为李惠民。情报处的匡思贤科长向李惠民具体讲了电台使用的波长、呼号、通报时间和注意事项。李惠民换上便衣,即随王均来到济南。

当时济南情报站在泰历县。李惠民到达济南市郊仲宫附近,在高而地区十八盘的单家安设了电台。南山地区日寇据点林立,敌情严重。王均公开身份是做小生意的,身着长袍、长衫;李惠民因是山西口音,怕单独活动引起怀疑,所以在出去时,打扮成王均的小伙计,身穿破棉衣、棉裤,头戴一顶破毡帽,背着钱褡子,跟在后面。

这两人大都在仲宫以东、柳埠以北、西营以西一带进行隐蔽活动,晚上住在群众家里。到深夜,李惠民悄悄架起天线,王均做好警戒工作。当时只有专职报务员李惠民一人,译电员由王均兼任。如王均不在,由亓西钊兼任。凌晨一至三时与军区通报,内容多系军事方面的,如敌人的调动情况,铁路线上的军车何日何时到何处,什么军种,多少人等。

发报地点多选择在离住户较远的场园、不用的牲口棚、盛草的小屋子、农具室等偏僻地方。李惠民忙完工作,便顺势住在这些地方。工作结束后,他马上把天线拆下来,将机器藏好,拂晓前把场地收拾干净,恢复原貌,让谁也发觉不了。

电台建立三四个月后,日寇发现济南近郊有电台发报的讯号。此信息突然从济南传来,给情报站敲响了警钟。李惠民等人知道电台本身是保不住密的,只要发报的时间一长敌人就会发现,并知道电台大概的方向。当时,敌人经常偷袭、“扫荡”、搜索情报站驻地,并派人暗中查访。

1945年元旦刚过,日伪到情报站活动的地区“扫荡”,黎明时分包围了核桃园、储泉沟、泥淤泉,搜剿八路军电台。由于上级和群众提前告知,电台得以及时转移,没有受到损失。2月5日,柳埠反动道会门在敌特的煽动下进行暴乱。区长李芹、粮秣助理员张玉山、科员郑德民、区中队以下干部7人及革命群众20余人遇难。整个柳埠区公所被摧毁。第二天日、伪军大肆搜查电台、捕杀共产党员和八路军便衣人员,其中事务所所长孙大甫被鬼子抓到仲宫杀害。鬼子还抢走了公粮数万斤,并胁迫农民一户不落地加入反动道会门红枪会。王均、李惠民等人带着电台乘夜逃出,由于失去了可靠的群众基础,他们连电台都无处架设。

窝棚里的坚守

为保证电台的正常运转,王均等人与泰历县委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将电台转移到泰山北麓的半山腰。这里山高沟深,草木丛生,人迹罕至,是个连放羊人都不去的地方。靠近山崖头有一个用秫秸搭的窝棚,这原是鲁中情报组安电台使用的。

此时,电台工作人员缩减为4人。台长李惠民不到20岁,工作人员宋勤18岁,魏佃三17岁,还有交通员徐文友。李惠民等几人在山上白天要防日寇和汉奸,晚上还得防野兽,山上野狼很多,他们住的窝棚上面盖的是茅草,四周是用秫秸扎的,连兔子也挡不住。有时,魏佃三送电报没回来,其他同志又外出,留下李惠民一个人在窝棚里住,他就爬到一块又高又大的石头上,事先在上面搬了一大堆石块,不时将石块往山沟里丢,石头在山沟里互相撞击,发出很大的声响,借以吓唬野狼。

刚到窝棚时,适值冬末,四面透风,寒风刺骨;夏季,遇上下雨,环境就更艰苦了,外边下大雨,棚内下小雨,外边不下了,里边还滴答雨。夜间不能睡觉,就顶着雨布坐着,或顶着雨布收发电报。最艰难的还是连阴天,机器很容易受潮,电台发报用的干电池也容易潮湿,所以还得想办法保护机器和电池。

电台建成后,保密工作成了大问题。情报站加强了对内部人员的保密教育,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王均对电台工作人员的学习、教育抓得很紧,工作空余时间,就安排他们学习;外出时,王均一边走路一边给他们讲革命道理,特别是讲保密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其他工作人员,不该说的不说,不应问的不问。这是做秘密情报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不仅当地群众不知道有电台,即使是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如,每当跟王均、李惠民出发和转移电台时,宋勤负责背着发报机。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他只知道自己背着个沉甸甸、黑乎乎的家伙,不知道是个啥玩意儿。后来,王均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

电台人员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地瓜面煎饼、盐煮黄豆或大锅青菜汤,但大家始终斗志昂扬,夜以继日地工作,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战斗集体。

李惠民半夜里工作,收发的电报由魏佃三送到几十里外的情报站联络点。李惠民、宋勤、魏佃三在窝棚里的安全和日常生活,主要由山下一户靠租种庙里几亩山地生活的徐文友负责。他的家就住在泰山和历城交界的地方。徐文友发现敌情,即上山报告。徐文友还不分白天黑夜地把粮食、蔬菜、油、盐和锅、碗、刀、勺等送上山来。徐文友一方面与电台工作人员种了半亩菜地作掩护;另一方面又把泰安的情报传给王均。

在这个险些被遗忘的角落里,这群年轻人用自己的奉献诠释着忠诚。红色电波在黑暗中直飞沂蒙山,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日本投降。(大众新闻记者 卢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