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原新闻网
在大众的认知里,脑梗似乎总是与熬夜脱不了干系。很多人都觉得,熬夜是脑血管健康的头号大敌,只要做到不熬夜,坚持早睡早起,脑血管就能高枕无忧,远离疾病的困扰。然而,作为一名在医院工作了大半辈子,见证过无数脑梗病例的医生,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事实并非如此。在我见过的脑梗患者中,年纪小的三十多岁,年长的七十多岁,他们发病的原因看似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当我们深入探究,追根溯源时会发现,熬夜其实并非那个对脑血管伤害最大的“罪魁祸首”。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每天都紧紧盯着自己的“作息时间”,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调整睡眠上,却完全忽略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小动作、小习惯。而恰恰是这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行为,才是导致脑梗反复发作、病情不断加重的关键因素。那么,到底是哪些行为,比熬夜更容易让脑血管“不堪重负”,陷入危险境地呢?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一一揭晓。

## 频繁蹲起、弯腰干活:看似平常的危险动作
在日常生活中,蹲下、起立这样的动作,对大多数人来说,简直再平常不过了,几乎每天都会重复多次。很多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动作,能有什么危险可言呢?然而,在医院的病房里,我却见过太多脑梗患者,就是在进行这类看似平常的家务劳动时,突然发病,而且病情往往来得又急又猛,让人猝不及防。

其实,这个动作背后隐藏的危险原理并不复杂。当我们蹲下时,身体的姿势发生改变,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大量积聚在下肢。而当我们猛地站起来时,血液却无法迅速回流到心脏,再供应到大脑,这就导致大脑在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的状况。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患有颈动脉斑块,或者血压不稳定的人来说,这种短时间内体位的快速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血液供应改变,无疑是在“主动给血管制造麻烦”,让血管承受巨大的压力。
曾经有一位处于脑梗恢复期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他自我感觉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便想着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于是,他像往常一样,蹲下身子开始擦地板。可仅仅过了几分钟,当他站起身来的时候,突然眼前一黑,整个人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时,他连话都说不清楚了。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脑供血又出现了严重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体位的突然改变所造成的脑供血短缺,是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见机制之一。而这些看似短暂的缺血发作,如果多次反复出现,就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真正的脑梗。特别是对于那些动脉硬化较为明显,血管调节能力较差的人来说,短时间内血压的大幅度波动,就足以让脆弱的小血管“不堪重负”,甚至出现破裂等严重情况。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擦地板、拔草这类看似简单的日常劳动。对于年轻人而言,它们或许是锻炼身体的机会,但对于脑梗恢复期的病人来说,却可能是风险极高的负担。因此,在进行这些动作时,一定要放慢速度,保持稳定的节奏,这比什么都重要,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脑血管的伤害。

## 频繁情绪激动:情绪背后的健康危机
很多人都听说过情绪对健康有影响,但具体到情绪如何影响脑梗,可能就觉得有些抽象、难以理解了。然而,在医院的工作经历中,我亲眼目睹了太多这样的病例:患者在发病前,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情绪波动,可能是与孩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也可能是因为邻里之间的琐事而大发脾气。就在情绪极度激动之后,他们很快就出现了偏瘫、语言障碍等脑梗的典型症状。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身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此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会立刻急剧飙升。这些激素的大量分泌,会导致血管强烈收缩,心脏跳动的频率也会加快,进而使得血压像坐火箭一样迅速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脑血管本身已经存在一些小斑块、小血栓,那么它们就处于最容易脱落、堵塞血管的危险时刻。

我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位患者,他之前一直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控制得还算不错。可就在某一天,他因为和家里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情绪变得异常激动。争吵结束后不到十分钟,他就突然倒在了地上。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为大面积脑梗。经过全力抢救,他虽然苏醒了过来,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一侧的手臂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大量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情绪激动以及突发的应激反应,会直接对脑部的微循环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前循环区域的血管,在极端情绪的刺激下,极易发生痉挛,从而引发脑部供血不足,或者导致血栓堵塞血管。更为棘手的是,很多人在情绪激动之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脑部已经受到了损伤。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脾气不好绝不仅仅是个人性格上的小缺点,它更是一个隐藏着巨大健康风险的“定时炸弹”。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患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中老年人来说,情绪管理和血压管理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激动,不与他人发生激烈争吵,不轻易着急生气,就有可能避免一次脑梗的发生,保住自己的健康。

## 频繁久坐:安静中的危险潜伏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坐着不动似乎是最安全、最舒适的状态,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常常一坐就是半天,觉得这样既轻松又自在。然而,对于那些处于脑梗高风险的人群而言,长时间久坐不动,实际上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慢性状态,就像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

当人长时间保持久坐的姿势,下肢静脉中的血液流动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甚至出现瘀滞的情况。血液流速一旦减慢,就更容易在血管内形成小血栓。而这些可恶的小血栓,一旦脱落,就有可能随着血液循环,穿过心脏,进入动脉系统,最终堵塞脑部的微血管。虽然这种血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并引发脑梗的路径相对少见,但在现实中却是真实存在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心脏瓣膜功能异常,或者有“卵圆孔未闭”等心脏问题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会更高。

曾经有一位退休编辑,他非常热爱阅读,每天都会坐在沙发上,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一读就是三四个小时。他一直认为,多动脑就能有效预防脑退化,却从未意识到久坐不动可能带来的危害。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毫无征兆地突发脑梗。经过详细的检查,医生发现他腿部静脉系统中存在旧血栓,并明确指出这就是导致他脑梗发作的“罪魁祸首”。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当人久坐超过两小时,下肢血流速度会明显下降。而静脉回流受限,正是引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是,一部分脑梗的发病原因,并非是脑部血管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从腿部或者盆腔等部位形成的“游走”血栓,随着血液循环来到脑部,卡在了某个微小动脉处,从而导致脑梗的发生。这种类型的脑梗,由于血栓来源较为隐蔽,恢复起来相对较慢,血栓堵塞的位置往往较深,而且症状不一定会在发病初期就表现得十分严重。

但是,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对大脑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出现认知能力下降、语言表达障碍,甚至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所以,在这里我要郑重提醒大家,久坐绝非安全的“避风港”,相反,它更像是一个默默制造血栓的“工厂”。哪怕你只是坐着看电视、刷手机,也应该每隔半小时就主动起身活动几步。哪怕只是简单地甩甩腿,在房间里走上几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能够大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为我们的脑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 频繁憋尿:小习惯隐藏大危害
憋尿,这个习惯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憋尿的经历,觉得忍一忍也就过去了。然而,在对众多脑梗反复发作患者的病因研究中,我惊讶地发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竟然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里,成为了引发脑梗的重要隐患之一。

当人处于憋尿状态时,膀胱会逐渐扩张,此时,大脑下丘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会立刻启动一系列控制系统。一方面,身体要努力抑制排尿反射,让尿液暂时留在膀胱内;另一方面,身体会释放一些升压物质,试图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但是,长时间憋尿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不仅会导致血压升高,还可能引发迷走神经失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甚至会出现头晕目眩、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等不适症状。对于那些血管中已经存在斑块的人来说,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一旦超过了血管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极有可能引发微小血栓脱落,血管痉挛等严重问题,最终导致脑梗的发生。

曾经有一位出租车司机,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为了多跑几趟生意,常常长时间憋尿。有时候,他甚至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直到实在憋不住了才会找地方解决。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在送走一位客户后,他刚下车,就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新发脑梗。医生经过详细的分析和诊断,明确指出他长期憋尿所带来的血压频繁波动,与这次脑梗的发生密切相关。

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膀胱过度充盈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一系列不适调节反应,进而导致脑部瞬间供血不足。特别是在老年人以及本身就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中,憋尿所造成的血压波动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甚至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以,在这里我要严肃地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再抱有“忍一忍就过去了”这种侥幸心理。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去解决,不要让身体承受这种“强忍”带来的巨大代价,从而有效降低脑梗的发病风险,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很多人一提到“脑梗”,就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熬夜。但实际上,熬夜仅仅只是众多诱发因素中的一个小导火索而已。真正对我们的大脑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让脑血管“不堪重负”的,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日常行为。频繁蹲起、弯腰干活,频繁情绪激动,频繁久坐,频繁憋尿……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比起少睡几个小时,更容易让我们的脑血管受到伤害。所以,想要养护好我们的大脑,保持脑血管的健康,关键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在于我们是否足够细心,能否关注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