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月7日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获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近日分别现身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梅林水库。湿地潋滟与山林叠翠的双重生态画卷中,两大珍禽到访深圳市中心为生态添彩,也展现了深圳生态修复的成果。
珍贵“黑曜石”点亮湿地
神秘“彩虹精灵”降临都市
彩鹮(huán)(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鹈形目鹮科,以其修长弯曲的喙与金属光泽的羽毛闻名,被称为“黑曜石”。其体态优雅,成鸟体长可达66厘米,翼展近1米,羽毛在阳光下呈现出独特的铜绿色调。彩鹮多栖息于浅水湿地,如咸水沼泽、河口等,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此次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发现,印证了该区域湿地的生境健康与保护成效。

驻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彩鹮 徐华林/摄
仙八色鸫(dōng)(学名:Pitta nympha),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雀形目八色鸫科。其羽毛色彩斑斓,头部有黑色贯眼纹与浅棕眉纹,肩羽为亮丽的钴蓝色,腹部至尾下覆羽呈鲜红色,又被称为“彩虹精灵”。该物种全球种群数量不足一万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NT)。仙八色鸫在深圳属于罕见的过境鸟,这种迁徙性候鸟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此次在梅林水库的首次记录,标志着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通性显著提升。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仙八色鸫
山海连城
生态廊道助力物种重生
据了解,仙八色鸫在深圳的观测史可追溯至2017年,但记录一直零星分散。2024年,仙湖植物园与华侨城湿地相继观测到其踪迹,此次在梅林水库的发现更具里程碑意义。梅林水库所在的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生态廊道,是深圳中部重要的生物迁徙通道。仙八色鸫的现身,生动展现了生态廊道建设的显著成效。通过植被修复、动物通道建设和生态断点打通等措施,这条“绿色生命线”已成功构建起安全可靠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为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生态廊道示意图
城市与自然共生
深圳生态答卷的“福田样本”
彩鹮与仙八色鸫的双双现身,刷新了福田区域生物多样性纪录。从红树林到梅林水库,从生态廊道到城市绿地,深圳中心区正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打造水清城美、天蓝地绿的城市生态。
据了解,近年来,福田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落实数字能源先锋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新能源产业专业楼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推出低碳技术产品服务100种以上,打造近零碳示范项目10个以上。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标准,政府投资项目100%执行超低能耗建筑建设标准。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力争PM2.5平均浓度降至15微克/立方米;推动深圳河水质达标,实现污水零直排区累计完成数不低于小区总数90%、面积不少于建成区面积70%;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强化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噪声治理网格化监管,新布设综合环境监测点位40个,推动噪声投诉明显下降。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快建设。编制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加强湿地保育深港合作,共同保护候鸟迁飞区。全面建设“绿美福田”,一体推进山海贯绿、全域覆绿、空中增绿、公园享绿、全民爱绿、用心护绿“六大行动”,改造提升社区公园10个以上,新增立体绿化1万平方米以上,植树8000棵以上。
正是对生态环境的不断追求,近年来“国宝级”珍稀动植物不断被发现在福田栖息活动。它们的成长和回归见证了深圳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链接:近年来现身深圳中心城区的珍稀动植物
2024年,深圳中心市级湿地自然公园首次记录到绿瘦蛇出没;同期,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鳽的身影,这也是福田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的繁殖地。

绿瘦蛇

黑冠鳽
2023年,摄影爱好者在福田红树林拍摄到被誉为“猛禽之王”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

金雕 傅秀政/摄
2022年,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笔架山公园等处均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土沉香。

土沉香
2022年8月,笔架山公园发现8株野生植物水蕨,该水蕨种群为我国首次在超大城市人口密集中心区发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原生野生种群。

野生水蕨
2020年10月,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记录到欧亚水獭影像,这是时隔10年之后,水獭“重现”深圳湾。

欧亚水獭
2017年,红树林生态公园首次拍到一只豹猫的背影。

豹猫
此外,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每年10月至次年5月都会如约而至,在深圳过冬。以香港米埔和福田红树林湿地共同组成的深圳湾(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是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黑脸琵鹭
另外,除了黑脸琵鹭,黑尾塍鹬、红脚鹬、青脚鹬、白眉鸭、金斑鸻等,也是每年如约到福田红树林湿地停歇越冬的常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畅
图/受访单位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