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谈争先系列报道
编者按:“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面貌的缩影。近日,我省启动2024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特推出“最美”谈“争先”系列宣传报道,邀请“最美科技工作者”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谈感受谈体会谈展望,以弘扬自立自强的“最美”精神、讲好奋勇争先的“最美”故事,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雷振生:在耕耘中践行“争先”使命
作为2021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我始终记得颁奖词中凝练的那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扎根河南育种一线40余年,我见证了中原粮仓的沧桑巨变,更亲历了科技兴农的时代浪潮。面对省委提出的“四高四争先”新战略,既感责任千钧,更觉使命光荣。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我谈谈体会和认识。
一粒种子的“四高”使命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首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验室和试验田里不断突破制约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我和团队通过不断攻克科技前沿技术,选育的“郑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超4亿亩,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其中,近年育成的高产多抗广适品种“郑麦136”授权延津帝益麦种业公司独家经营销售,种子销量5年间增长近10倍,2024年销量近1.6亿斤,创单企业单品种销量全国第一。该企业也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其次,“扩大高水平开放”,正是践行开放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种子是粮食生产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育种工作者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一片田野的“争先”实践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我们探索“科研+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模式,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示范推广基地、订单生产基地等,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支撑县域小麦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增效、农户增收。
农业科研是最接地气的科研,也确实枯燥,但我觉得,只要耐得住寂寞,勇于坚持,到最后肯定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面对生态安全新挑战,我和团队创新研究并推广节水节肥绿色栽培技术、土壤酸化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高质高效解决生产和生态和谐发展突出问题,让科技红利转化为绿水青山。我想,这应该就是河南基层一线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值得下大工夫的“争先”实践。

一代农科人的“最美”担当
我认为,在践行“四高四争先”的新征程上,河南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应成为:“麦穗”般的开拓者,在生物育种、智能育种等领域勇攀高峰;“根系”般的奉献者,推动科技成果惠及8500万河南百姓;“麦芒”般的坚守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守护粮食安全底线。
我坚信,当“四高四争先”融入每一粒种子的基因,当“最美精神”在千万科技工作者心中生根,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篇章,必将如中原麦浪般壮阔连绵!

雷振生事迹简历
雷振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自1985年以来一直潜心从事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创新研究,主持育成了郑麦366、郑麦379、郑麦136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54个,累计种植面积超过4亿亩,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27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植物新品种权32件、国家发明专利15件。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