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野生珍稀药材被驯化的技术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6:00:00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4月1日,在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杜鹃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经专家测产,单个假鳞茎鲜重能达到18克,平均亩产假鳞茎鲜品达到451.3公斤,产量取得新突破,实现了杜鹃兰的规模种植。

杜鹃兰,又名毛慈菇,其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在我省黔东南、安顺、毕节、遵义等地均有野生分布,市场价格稳定,激发了企业和药农规模化种植的动力。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其繁育生物学和生长发育习性了解较少,种植程序和育苗技术始终没有突破,导致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珍稀药材无法变成群众的“致富良方”。

在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贵州大学组织骨干力量,与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合作,针对杜鹃兰的野生变家种技术开展攻关,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紧盯种苗选育和种植技术,从其原生地土壤中分析纯化出杜鹃兰的伴生菌,并将该菌与种子共生培养,实现了杜鹃兰种子伴菌萌发和成苗,并将这一技术成功地运用到大田育苗中。

“根据杜鹃兰的生长发育特性,开展了杜鹃兰的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杜鹃兰在遮阴条件下,给予适当的水肥管理,及时地对病虫草害进行绿色防控,杜鹃兰生长良好,初步实现了杜鹃兰野生变家种。”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华磊介绍。

杜鹃兰野生变家种规模化种植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鼓了当地群众的“腰包”,还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剂良方”。

“杜鹃兰育苗试验成功后,周边的村民慕名而来,我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大家,让他们有了新的致富渠道。”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负责人于以祥说。

与此同时,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及时把新技术转化到生产中,产生了一批科技成果,为杜鹃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有科技的加持,农业才能高效发展,现在种植杜鹃兰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产出效果也比较好,减少病虫害,出苗率也很高。”于以祥介绍。

打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牌,中药材是我省特色产业之一,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员的专长,强化科技攻关、做好技术服务,加快杜鹃兰规范化种植及林下生态种植技术研究,降低种植成本,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为杜鹃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把杜鹃兰产业做成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