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都匀市人民法院沙包堡法庭审结了一起不按定损修车,以修代换,退一赔三的汽修案件。车主吴某某感叹道,真没想到这条维权路走得这么顺畅,法院办案太高效了。
吴某某的车辆因交通事故受损,交由都匀某汽车维修公司维修,定损金额14,970元。保险公司代付维修款后,吴某某发现仪表台未按约定更换,只是进行了维修,遂起诉要求退还相关费用并索赔。
庭审中,维修公司承认仪表台未更换。
最终法院认为维修公司未更换仪表台构成违约,应退还对应费用2,349元; 汽车维修公司故意隐瞒未更换事实,以修代换,构成欺诈,判决按未履约费用的三倍赔偿7,047元。
案件的高效办理得益于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

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揭牌仪式
沙包堡法庭辖区集聚黔南州过半数以上4S店,汽配市场、车辆维修企业共87家,汽修行业矛盾频发。
法庭立足辖区“汽修产业集聚区”特点,针对汽修纠纷专业性强、调解难度大、投诉渠道分散等治理痛点,构建“源头预防--多元解纷--协同共治”全链条治理体系,助推汽车维修行业改革,形成“行业自治+技术赋能+法治规范”的车辆维修纠纷化解新模式。
践行枫桥实践 打造行业治理样本
汽修行业纠纷多、车主维权难,难在缺乏可信度高的技术鉴定团队,也难在技术认定成本高,调解专业性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都匀法院于2017年设立的“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级骨干专业——“汽车监测与维修技术”为人才及专业技术支撑,组建含法律专家、专业教师、汽修行业协会技术人员、人民调解员在内的“法治工匠”队伍,专业化解纠纷,变革传统汽修行业源头治理滞后、技术壁垒维权难、行业协会管理认可度不高的三大矛盾。
同时建立纠纷信息收集平台,以汽修行业协会为纽,向下连通汽修企业,向上兼容行业主管部门反馈信息,中间协作司法审判部门,实现纠纷信息排查全覆盖。
为了明确责任归属,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推行“鉴定先行”,在调解阶段引入汽修技术专员2名及骨干教师4名作为专家组出具第三方技术认定。形成技术鉴定先行、行业标准支撑、法律规范兜底的分层式解纷路径,不仅化解汽修行业专业度较高的技术壁垒,也极大程度降低维权成本。
成立速裁法庭以来,消费者投诉转诉讼率大幅下降。

触“线”必究,守“业”护信 汽车行业法律警示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宣讲会
多元共治 打造纠纷化解新格局
近期,在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都匀市道路交通局、黔南汽车维修协会联合调解下,成功调处了一起汽修纠纷。
曾某某的车辆因交通事故受损,送至都匀某4S店修理,4S店私自将车辆配件更换成副厂件,半年后曾某某发现被告以次充好的行为,且影响到了车辆的正常行驶,对自己造成财产损失。经多次协商调解后,双方达成了11000元的赔偿协议。
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实质化解,多元解纷是最佳路径。

为此,沙包堡法庭法庭集合各方优势,联合调委会、行政主管部门、汽修行业协会、技术院校成立“五方联席会议”汇聚合力,建立法律专家把方向、技术专家解难题、调解专家促共识、行政部门强监管的协同体系共治汽修行业。
针对汽修纠纷流程特点,构建“企业客服→协会专家→法律团队”阶梯式调解路径,实行“10分钟响应、30分钟介入、3小时反馈”快速调解机制,将各部门力量介入时间节点与汽修流程特点相结合,实现高效、快捷、低成本化解纠纷。
由行业协会牵头,推广预防性自治管理,设立行业红黑榜,按年度在入会企业间通报,促成企业主动守法,行政主管部门强化管理监督,对应采取行政惩处的不良企业,明确认定违法事实,严格落实处罚手段,保障行业阳光发展。
成立“机动车维修纠纷审判团队”集中审理汽修纠纷,建立“技术事实查明→行业标准适用→法律责任认定”递进式解纷模型,强化对“小病大修”“配件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的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学习
筑牢风险防控屏障,护航行业健康新发展
将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搬进校园,打造调解、庭审、普法一站式解纷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优势助力化解辖区内机动车维修纠纷,实现从纠纷化解、行业治理到人才培养的联动,是又一创新。
针对“价格不透明”“配件以次充好”“小病大修”等痛点,都匀市法院向企业及行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违规线索函,推动行业标准完善,规范经营行为。
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向辖区企业进行案例宣讲,曝光不良商家违法案例,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生态,实现行业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近年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系学生每年约有60人就业于该辖区车企,法庭便通过邀请学生、企业参与庭审旁观等方式进行普法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依托协会与高校平台优势,创新“法律+技术”双导师制,开展“学校+企业”联动普法,覆盖“用工端”与“务工端”,共生培养守法人才力量,从“维修者”源头减少纠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蓓 沈玮
编辑 沈玮
二审 龙蓓
三审 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