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运营广发“英雄帖”,共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8:3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科研创新没有‘孤勇者’,一定要扩大朋友圈。”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军靖在2025年科研创新合作交流会议上说到。4月2日,该公司在深圳召开了一场“揭榜挂帅”的“英雄会”,吸引了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核电产业链企业等70多家单位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

会议现场

中广核运营公司不仅是中广核运维能力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核电运营的“国家队”,在核电站大修中创下了一项又一项的新纪录。该公司不仅要向科研创新要突破,还要借助外脑,多方共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 ,科技赋能核电高质量发展。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机器人都用上了

近年来,中广核运营公司围绕核电运营关键技术攻关、数智化转型、重大设备可靠性提升、备件自主化等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投入强度接近6%,年新增各类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

广东一直稳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中广核运营公司也研发了许多智能机器人。在刚结束的中广核广东阳江核电站Y207(2号机组第七次大修)十年大修中,它们大显身手,“可以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我们都用上了。”安军靖说。

安全壳智能检测机器人准备执行安全壳表面检查工作

在相当于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核岛安全壳上空,安全壳智能检测机器人如同一只巨型“机械鹰”,融合无人机、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安全壳的可见光3D建模、全局自动巡检、细部精细检测以及缺陷智能识别等功能,精准定位到厘米级的缺陷,成为国内核电行业首台在役核电厂安全壳检测的智能机器人系统。

换料水箱内部检查机器人

在核电站换料水箱里,身材娇小的换料水箱内部检查机器人,可以轻松通过微小排气口进入到直径12米、高19米的换料水箱内部,进行高清视频检查、异物检查及打捞、浮游物清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无排水、无人员进入的高效检查。

相关工作负责人正在对“悟空Ⅱ”多功能机器人爬行状态进行检查

在发电机定转子间隙内部,“悟空Ⅱ”机器人可以在不抽出发电机转子的情况下完成检修。“悟空Ⅱ”利用发电机状态分析探头能捕捉到定子槽楔发丝级别的细微松动;智能试验系统则实时传输出发电机定子铁心缺陷检测和端部模态分析等关键数据;自主排障功能可保证遇到数据异常情况时,现场工作人员能在20分钟内迅速找到关键问题并解决,全程无需外援支持。

白名单不搞“一刀切” 实行动态准入机制

“我们在大修上基本做到了‘天花板’,接下来如何突破,就要借助外力。”中广核运营公司“悟空Ⅱ”项目负责人王建涛说,

“十五五”期间,中广核运营公司重点聚焦维修工艺显著升级、工具备件自主保障、安全质量本质提升、重大设备失效防治等方向开展科技创新,科研投入保持持续增长,总体规模稳中有升。安军靖透露,要加大科研创新的力度,一方面要靠内部挖潜,选拔领军人才,配备团队、打造工作室;还要实行青苗人才计划,对年轻骨干的自主选题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在我们内部,设立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两大奖项,如果科研做得好的,一年拿到手的奖励不会被我这个老总少。”他说,晋升机制也与科研成果挂钩,有成果的优先提拔。

现场签约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助外部力量,“核电运营涉及到的技术很广,基本囊括一所综合工业大学的所有专业。”安军靖表示,此次会议主要的目的是邀请这些高校、科研机构和核电产业链企业加入中广核运营科研创新的“朋友圈”。“入圈”后,中广核运营公司将通过走访和考察,并结合综合实力和是否匹配公司需求等因素,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签署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实行“定商不定价”。“我们的白名单不搞‘一刀切’,不设封闭的围墙,实行动态准入机制。”

分组交流

与会人员针对“核电厂重大设备关键问题机理研究”“核电厂自动化、智能化运维装置开发”等科研需求进行了分组交流。

据了解,中广核运营公司将依托“科研创新交流会”机制,进一步推动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的双向转化和对接,使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核电厂房,打造核电运维创新产业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