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小心“AI伴游”滤去旅途最动人的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9:20:00    

来源:【新甘肃】

王志顺

清明假期将至,北京白领隋凯雯轻点屏幕,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便为她规划出十套个性化出行方案。从反向游览兵马俑的错峰攻略,到自驾游中的加油节点提醒,AI正以惊人效率重塑旅游体验。随着黄山、庐山等知名景区相继接入智能系统,“AI伴游”已从概念走向实践。(3月31日《工人日报》)

AI介入旅游服务,本质是效率逻辑与情感价值的碰撞。程序员王睿的西安之行印证了技术优势:20秒生成的行程表精准匹配“每日500元预算”“避开网红店”等个性化需求,甚至计算出骑行路线的精准耗时。景区端同样受益,黄山智慧系统通过实时数据灌注,能将索道票务推荐精度提升2.5%,实现服务供给与游客需求的动态适配。这种技术赋能使“千人千面”的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解决了传统旅游业“众口难调”的痛点。

但算法编织的完美行程,也可能成为束缚灵性的数字牢笼。北京任女士遭遇的景点定位偏差,贾女士误闯未开放区域的窘境,暴露了AI依赖历史数据生成的“滞后性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反向游览攻略”成为流量密码,算法推荐可能催生新的同质化——人人都按最优解规划路线,兵马俑的清晨反而挤满追求“小众体验”的游客。这恰如旅游学者厉新建曾提到的:“算法易将惊喜变为程式,把探索降格为执行。”

旅游业拥抱智能化的深层挑战,在于如何守护“人在旅途”的独特价值。黄山景区将客服经验转化为AI知识库的实践启示我们:技术迭代需以人文积淀为基,景区三十年积累的导游词、游客常见问题,恰是避免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关键防火墙。旅行社导游程先生的忠告更具温度:“真正的旅途魅力,在于转角遇到的手工面馆,在于当地人口耳相传的传说。”这提醒开发者,智能系统不应追求全盘替代,而需为“计划外的美好”留出呼吸空间。

站在智慧旅游的十字路口,行业需建立三重保障机制:技术端构建动态更新的数据库,设立人工复核的“数字哨兵”;服务端保留真人咨询通道,让山间老挑夫的故事、老街坊的美食记忆继续流淌;消费端则需强化用户教育,警惕对AI攻略的过度依赖。毕竟,旅游的本质是人对世界的探索与对话,当科技滤去所有不确定性,也便消解了旅途最动人的未知之美。

《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既有精确计算的虹桥结构,更有贩夫走卒的市井烟火。当代旅游业亦当如此——让算法优化服务效率,以人文守护旅行温度,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留住“且行且停且歌”的诗意。这或许才是“智能+”时代旅游业真正的立身之本。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