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张萍

图据视觉中国。
每年的四月,空气中弥漫的除了各种花香之外,还有一味特别的香气——书香。4月23日,我们即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浙江各地,阅读氛围渐浓。浙江图书馆开始了读书月的特别策划,一系列读书活动琳琅满目。“浙版·全民阅读大篷车”还开进了丽水的乡村,以流动服务打破地域限制,激活基层文化。围绕着“春风阅读榜”这一经营13载的浙江知名阅读品牌,“春风沙龙”“钱报读书会”“文学对谈”“人文walk”等众多活动,在杭州各大文化地标联动上演,营造书香全城的沉浸式阅读氛围。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Reading:A Bridge to the Future),倡导通过阅读开拓视野、传递智慧,为人类共建更美好的明天。人工智能的问世,让很多人深感未来已来,阅读这座通往未来的桥梁,也有了不少“赛博”味:电子阅读越来越普遍;短视频平台上帮你几分钟读完一本书的读书类博主越来越多;DeepSeek可以几秒钟帮你从十几个角度解读十几万字的名著。
当越来越多的即刻满足类产品争夺着我们的注意力,当阅读的过程轻而易举被人工智能代劳,阅读,还有必要吗?
最近母亲参加了社区举办的读书角,我在她的床头看到她正在读杨本芬老人的《秋园》。这是一本讲述一个中国普通家庭、普通女性生存史的作品,一本需要抹着眼泪看完的真挚之作。我问母亲,她讲的生活你和外婆经历过吗?母亲说,怎么没有,书里面写的那个出生时不到20厘米的“人王”,我小时候村里就有一位。从这个角色开始延伸,那个晚上她讲了许多我不曾听过的家族史、旧时乡间的种种传闻。那是我们这些年来,谈得最久也最愉快的一次。在此之前,我们因为两代人这样那样的观念差异彼此不悦,许久不曾好好说过话了。
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但阅读可以让我们进入无数个人生,在那里与无数的知识相逢,所以你随时能从眼前一方天地抬高视线,与万物关联,与他人互连,进而变得宽广厚重。我想这是母亲与我因为一本书再次走近的原因,是我们与“杨本芬们”取得理解共鸣的原因,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过程无法被省略的原因——你与书中经历、知识、观念的链接,会在哪个节点发生,不可预知。
杨素秋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提到一个观察,即很多人对科技社会传统图书馆的存在产生争议时,忽略了小城、小镇和乡村人的需要,忽略了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一个免费开放的、共享知识的空间,更有益于全社会的文化公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图书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制度而存在,就像法院和医院一样。”
这个观点从物理意义上解释了,阅读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当人们走进图书馆、走向那里各式各样的功能时,就在空间上相互走近了。
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理层面,阅读作为一座桥梁,在带领我们走向未来之前,已经带我们走近了彼此。而走近他人,不只是一种人文的美德,更是文明社会向前发展的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