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念中,读懂离别的意义,清明节,两位少年写下对生命的感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清明雨落,思念绵长。

在这个时节,我们不仅祭奠逝者,更在缅怀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十三岁的小凯给外公外婆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是成长的印记。

小齐在阳台上种下一株辣椒,那里埋着他心爱的珍珠鸟“小白”,也埋着一份关于爱与告别的领悟。

这两个少年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生命教育的模样。爱,在记忆与传承中获得永恒。

这个清明,让我们和孩子聊聊离别,谈谈成长,在思念中,读懂生命延续的另一种方式。

一封写给外公外婆的信

十三岁少年写下“传承”

清明前的杭城,春寒料峭。

小凯跟着父母走在郊外公墓的石阶上,手里攥着写给外公外婆的信。

外婆最喜欢花,他和妈妈挑了好久,做了一捧生机勃勃的花束,就像把春天抱在了怀里。

山间的风掠过新绿的枝头,带着生命萌动的气息。

清明前,小凯去给外公外婆扫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小凯来说,初中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但每到这个时节,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思念和温暖就会悄然浮现。

小凯记得自己还是个小不点时,外婆喂他吃饭的场景。坐在儿童餐椅上,晃着小脚,等着外婆从厨房端出香喷喷的饭菜。外婆是理工科出身,经常待在实验室。小凯听妈妈说,外婆总能把复杂的科学原理变成有趣的故事。小凯很喜欢科学课,每次学到新知识时,总会想,要是和外婆聊聊物理题,说说新学的化学内容该多好。

他也有很多话要跟外公说。

外公离开的那年冬天特别冷。他记得病房里消毒水的气味,记得妈妈和爸爸日夜陪护的身影。因为身体原因,外公不能常陪他玩,但每次见面,外公都会用温暖的手摸摸他的头:“小凯,要起风了,多穿点。”这句话,是外公留给他最温暖的叮咛。

外公热爱历史,经常带小时候的妈妈去浙江省博物馆。那时的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是进门第一个展品。妈妈跟小凯说,自己能背下很多展览的解说词,因为去过太多次了。如今,这个传统延续了下来——妈妈带着小凯走了全国各地无数博物馆,在青铜器的纹路中寻找文明密码,在古建中对话千年。这是一种奇妙的传承,让小凯觉得,外公从未离开。

“外公,外婆,你们好吗?不必担心我,我不但能照顾好自己,还能帮爸爸妈妈做很多事呢。”在给外公、外婆的信里,小凯写下这一年的思念,也写下自己的成长。

当时,外公病重住院,爸爸妈妈轮流陪护,还要上班,那时候正是寒假,家里经常只有小凯一个人。他尝试着自己安排学习、做家务。他学会了把萝卜切块炖汤,把土豆切片爆炒,能准确辨认出冬季特有的大个头青菜。每天早上,他会把要预习的课本和资料整齐地码在书桌上。傍晚,他会把洗好的菜按烹饪方式分装在盘子里。擦地机的嗡嗡声,洗碗机的水流声,烘干机的转动声,构成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背景音。

下山时,小凯回头望了一眼。墓园里,新绿的枝芽在风中轻轻摇曳。他突然明白,有些离别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外公的人文情怀通过妈妈传递给了他,外婆的科学精神也早已融入他的血液。

那些深爱我们的人,从来不曾真正离开,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参与我们的成长。

这个清明,十三岁的小凯在思念中懂得了传承的力量。

一只离开了的珍珠鸟

十四岁少年明白“告别不是结束”

清明时节,雨总是下得特别安静。

前几天又降温,冷雨把满树樱花都打在了地上。

14岁的小齐站在阳台上,望着种着辣椒的花盆出神。泥土下,埋着他最心爱的“小白”——那只陪伴了他三年零四个月的珍珠鸟。这是小白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辣椒苗已经长出新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年前,小齐读到冯骥才的《珍珠鸟》。文中那只“趴在肩头睡着了”的小鸟在他心里种下了渴望。

那个周末,他拉着爸爸去了花鸟市场,在一笼子叽叽喳喳的鸟群中,一眼相中了最活泼的一灰一白。

从此,阳台多了个精致的鸟笼。笼子里有个草编的小窝,两只小鸟住一起正合适。彩色的小秋千,是小齐用零花钱特意买的。每天早上,刚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地给鸟儿的食盆添上新鲜的小米,再换掉隔夜的水。天气转凉时,他会密切关注温度,一旦低于15度,就立刻把鸟笼搬进温暖的室内。小白和小灰很快记住了这个小主人的作息,每天早上到点了,就会扑棱着翅膀,等着他揭开笼罩的盖布。

“它们认得我!”小齐在作文里骄傲地写,“只要我把手指贴在笼边,小白就会歪着脑袋凑过来。它特别喜欢站在秋千上轻轻摇晃,有时候还会调皮地啄小灰的尾巴。”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第一次体会到责任的分量。暑假去奶奶家前,他特意写好喂食表贴在冰箱上,反复叮嘱爸妈要记得每天换水、加小米。

去年深秋的一个周末,小齐正在写作业。突然,阳台上传来一阵尖锐的鸣叫。他冲出去时,只见笼子微微摇晃着,一根根雪白的羽毛正缓缓飘落。野猫?伯劳鸟?他至今不知道那个“掠食者”的真面目,只记得小白躺在笼侧,右腿渗着刺目的红,身体在微弱地起伏后就不动了。

“不该把他们放到阳台的……”小齐的膝盖已经被泪水打湿。

妈妈找来一个小盒子,爸爸在阳台的大花盆里挖了个小坑。埋葬时,小齐坚持要把小白最喜欢的一撮小米放进去。

那天晚上,剩下的灰珍珠鸟反常地没有叫。小齐半夜醒来,发现它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窝里,而是静静站在栖木上,似乎也在想念意外死去的朋友。

后来,妈妈悄悄去了趟花鸟市场,带回一只和小白几乎一模一样的白色珍珠鸟。

“它叫小小白。”妈妈还带回一个新的网格更细密的笼罩,“但不是要替代小白。”

小齐盯着新来的小家伙看了很久,它有着同样雪白的羽毛,但眼神怯生生的,不敢靠近秋千,晚上也不敢和小灰一样进鸟窝睡觉。

起初,小齐只是机械地完成喂食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小小白终于鼓起勇气跳上了秋千,像小白当年那样轻轻摇晃起来。

此后整整一周,他每天都会在花盆里放几粒新鲜小米。后来,花盆种上了辣椒苗。慢慢地,辣椒苗变粗壮了,也伸展开了枝叶。“是小白让辣椒长得更好了。”和好朋友聊起时,他的眼睛亮晶晶的。而小小白,也会在他靠近时歪着脑袋,虽然还不敢像小白那样亲近。

如今,这株辣椒已经长到四十多厘米高,经历寒冬后,一些叶子枯死了,而一些新叶正长出来。

前段时间,他在周记里写:“有些生命虽然只有巴掌大,却能在你心里住一辈子。小白教会我,告别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陪伴的开始。小小白让我明白,爱不会因为失去而停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

辣椒叶片上滚落的水珠,让他想到了珍珠鸟喝水的模样。

阳台上的鸟笼里,小小白正和小灰挤在一起,你唱我和,秋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阳光穿过鸟笼的缝隙,画出斑驳的光影,仿佛那些叽叽喳喳的日子从未远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