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伟 谭志娟 北京报道
生产供给较快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国内需求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总体稳定……4月16日,备受关注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新鲜出炉。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与去年四季度持平,较2024年全年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供需两端回暖,需求改善好于供给。其中,消费成为拉动需求回暖的主要支撑,投资和出口亦保持相对平稳。
“我国一季度经济实现超预期的‘开门红’,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复杂形势下,这样的成绩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揭开了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的“政策密码”。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稳定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今年以来政策措施加力扩围,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共同显效,推动一季度经济良好开局。
一季度增速“开门红”
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增速亮眼,5.4%的增速高于去年全年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出色,延续了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迎来了 “开门红”。这一成绩的取得,让市场为之一振,也为全年经济发展开了个好头。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对记者表示,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主要源于内需全面发力,成为推动经济稳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出口保持较快正增长。一季度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速达到5.8%,较去年全年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稳增长政策前置发力的具体体现。
出口方面,一季度外需保持较强韧性。尽管“贸易战”的阴云始终笼罩,但目前影响还不明显,甚至存在一定“抢出口”效应。数据显示,一季度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同比增长5.8%,增速与去年全年基本持平,贸易顺差显著扩大。这意味着外需在一季度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幅度的正向推动作用,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然而,一季度成绩固然值得欣喜,但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快速升温,世界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冲击,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巩固。
“国内结构转型任务仍然比较繁重。”盛来运坦言,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
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一季度投资增速为4.2%,较去年全年加快1个百分点。冯琳表示,这显示年初投资动能增强,主要源于基建投资提速和房地产投资降幅略有收窄,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高增。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培育壮大,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在中美贸易环境承压的背景下,内需托底经济的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受访专家认为,二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进一步提高。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记者表示:“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继续向民生消费领域倾斜,不断夯实消费回升基础;同时,加快专项债、特别国债等资金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有为,适时降准降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恢复。”
厉克奥博认为,在应对美国贸易战、外需收缩的背景下,相关促进消费的政策还会持续出台。因此,消费提升有望成为中国经济今年的稳定器,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消费增速还有望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经济领域政策频出,力度持续加大,覆盖范围不断拓宽,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为一季度经济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中,促消费政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直观地体现在消费市场的回暖与升级上。
政策持续加码促消费
一季度经济的“开门红”,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向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消费回升明显,这其中宏观政策“组合拳”功不可没,直观地反映出政策对拉动消费的积极影响。
据了解,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实施的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一些政策措施加力增效,其中“两重”“两新”政策增量扩围,支持力度更大、补贴范围更广。
从数据来看,在耐用消费品换新政策的扩围加力支持下,一季度居民消费信心得到边际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671亿元,同比增速升至4.6%,较去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增幅十分明显。
杨宜勇认为,在诸多政策中,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该政策不仅直接刺激了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消费信心的提升。消费者更愿意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这种信心的提升对于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具有深远意义。
“新兴品类的补贴扩容将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到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同时,政策的持续发力也将营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巩固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推动社零增速保持在较高区间。”杨宜勇预计,二季度往后社零增速有望维持在5%—6%的较快增长水平。
冯琳也表示,在即将出台的新一批增量措施中,促消费政策力度将明显加码,以应对二季度可能出现的“出口转内销”需求。“这也意味着,4月社零增速有望维持6.0%左右的较快增长水平,且后期仍有提速空间。”
“未来政策可以扩围到服务消费,能更有效地提高相关群体的收入。”厉克奥博认为,购买手机、家电的补贴,本质上会成为企业利润并助增政府税收;而直接补贴服务业,能改善企业经营、提高劳务人员收入。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为消费增长带来持续稳定的原动力。
事实上,服务消费在当下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数据显示,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比商品零售加快0.4个百分点。盛来运表示:“服务消费是我们未来支撑消费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而且发展的成长性、空间都非常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服务消费增长较快,但其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低。2024年,这一数字仅为46.11%。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与我国GDP及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
厉克奥博分析称,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许多服务消费领域仍存在供给限制。例如,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关键服务领域,社会资本和外资的进入仍面临一定门槛。“当前中央要求各地要积极提振消费,可以预见,相关领域将会通过改革打破服务消费领域的诸多束缚,推动服务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