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郎,韩家大家庭内男子的排行,第十二个名叫韩老成,韩愈的侄儿,叔侄年龄相近,患难中二人一同长大。
韩愈,大概在河南出生,他的祖先曾在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居住,他家住在今天河南的孟州。
他晚年任吏部待郎,又称韩吏部。死后称韩文公。唐代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提倡春秋、秦汉时代古朴的散文,抵制自魏晋以来流行的骈俪。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一般祭文用韵文,韩愈写《祭十二郎文》用散文,大成功,与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列为中国三大抒情文之一。

名家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01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祭文的一般格式,是先说明致祭的时间,通常事先把祭文写好,日期空在那里,使用时再填上。
韩愈祭十二郎,时在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5年)五月二十六日。
祭文开头要交代事情:致祭日期、祭者、被祭者,以及两者的关系。
季父,兄弟排行,伯仲叔季,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 其次称为“叔”,年纪最小的称为“季”。韩愈上有三兄,所以是季父。
建中,韩愈派去致祭的代表。远具,点出距离。韩在长安,十二郎死于安徽宣城。致祭者就地准备新鲜果菜。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文通常先以叹词表示悲伤。韩愈三岁丧父,无父曰孤,无母曰哀,父母俱亡称孤哀子。“少孤”是说从小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怙”,依靠。《诗经》:无父何怙,因此丧父叫失怙(丧母叫失恃)。所怙,指父亲,不省所怙,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
兄嫂,大哥韩会夫妇,十二郎的继父继母。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大哥韩会被贬到广东韶州后,四十二岁时病逝任所。大嫂带着两个孩子扶柩由广东归河南河阳,韩愈约十二岁。河阳,韩家祖坟所在地。
中国的传统,人死在异乡,他的家属总要把遗体运回来,和祖先葬在一起,灵魂还乡。不会漂流在外成为孤魂野鬼。
韩会死在广东,韩大嫂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灵枢回河南,在当时,这是了不起的德行。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江南,安微宣城,韩家有一点产业,避兵乱到宣城居住。此时,韩愈约十三岁至十九岁。
02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唯汝,在子唯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韩愈三个哥哥都死得早,古人因医药卫生落后,死亡率高。
韩老成叫十二郎, 韩愈叫韩十八,都是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排行, 可以看到出生育率高。
虽然兄弟多,现在孙子一辈只剩下韩老成,儿子一辈只剩下韩愈,也可看出死亡率高,生生死死,都是家难。
“伶仃孤苦”固然难过,导致伶仃孤苦的过程更难过。今人写文,大概会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因为今天的读者匆忙,你留白,他多半体会不出来。
以上一步一步写家世,由难,到更难,到最难,层层叠高,步步加深。这种写法今天也常用,例如冷、更冷、冻僵,或者饿、更饿、饿昏。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借着回味,概括以上对伶仃孤苦的缕述,作者的回味也是读者的回味, 如作者不回味,读者可能无暇回味。
幼时不知道大嫂的悲,可悲。现在知道了,是悲上加悲。正如当时不知道危险,事后想想更危险。
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女孩在冻死之前忽然觉得不冷了,接着她就冻死了!更撞击人心。
03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韩愈二十七岁时大嫂去世,服丧一年。古人认为“叔嫂无亲”,本不服丧,韩愈因大嫂有养育之恩,服叔伯之丧。
这段时期,韩愈的工作极不安定。到河南做节度使董晋的幕僚,董晋做过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愈称他董承相。可是董晋死了。

古时诸侯死了,叫作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了,也叫薨。韩愈护送董晋的灵柩往洛阳,然后到徐州做节度使张建封的幕僚。
不久,张建封也死了,韩愈又离开徐州。韩愈想把十二郎接来同住,没能办到。
这一段,韩愈虽然写得简略,我们不用看地图,也能感受他的奔波。
04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十二郎死时,韩愈三十六岁。叔侄三别三会,永别暂会,写得很动人。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孟东野即孟郊,当时,孟郊在江苏溧阳任职,十二郎住在安徽宣城,两地不远,韩愈在京师与孟郊见面,托他就近带信。
韩愈写这篇祭文的时候三十六岁,所以说年未四十。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根据上面的推理,韩愈怀疑死讯也许是误传,也许是他做噩梦,连设三问,不甘接受事实,写得好。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化身为二,互相驳难,看似说理,其实是抒情,这是“判断语言之抒情使用”。有人指出这篇祭文虽抒情而能 “气势磅礴雄放”,语言的运用是主要因素。
大哥韩会的文章和德行都不错,做官也正派,依中国传统的说法,这样的人会留下某种无形的、有益于世人的东西,他的子女首先承受。韩愈根据此一信念,质疑十二郎的死讯。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
韩愈手中有孟东野的信,有耿兰的家报,都说十二郎死了,事实俱在,推翻了刚才的质疑。
以上三段,说了等于没说。叙事不可如此,抒情往往如此,打个比喻,这不是走路,而是舞蹈。

此文“徘徊悱恻”,指的就是这一特色。
05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七个间号之后,四个惊叹号,承认事实,但是他认为无法解释。
天道——天如何运作?
天意——天要我们怎么做?
《古文观止》,王安石在《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里,柳宗元在他的《柳州游记》里,都曾提出同样的问题。
他们都受儒家的教育,依儒家的理念,这样的事情不该发生,怎么发生了?
儒家的答案是 不知道”,这是儒家的极限,也是那时儒家对中国人的心灵不能充分照顾之处, 有待宗教补足。
就文论文,正因为没有顺畅的出口,情感这才激荡不平,文章这才波澜横生。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几何” 若干,多少。此处表示少,不久。寻找解脱,更见悲论。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实际上并未找到解脱,用上一代的经验推测,下一代的未来可能是上一代悲剧之重演。连用两句呜呼哀哉,最沉痛的表示。
06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结论不能使思考停止,情感推动思考。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再寻破绽,疑团仍未尽经,但已不能推翻事实。
一路写来,不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推翻答案,彷徨疑惑。
结论不是容易形成的,形成后,不是容易接受的,不甘心罢休,但不是容易推翻的。
就像失眠的人,翻过去睡不着,翻过来,还是睡不着;所谓愁思百结,回肠九转,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种“辗转反侧”的写法,我们今天也可以使用。同时可以体悟,成语并非陈腔滥调而已,我们可以如此寻找它“未生之前”的面目,找出它的生动和丰富。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处理后事,使死者瞑目。
07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接受事实以后,将内疚一次集中说出,十一个“不”字。句法排山倒海,虽能使死者瞑目,不能使自己心安,情极深。
影与形依,一虚一实;魂梦相接,一实一虚。虚实与共。
有人认为韩愈有些话说得太重了!我们也许可以解释,韩愈对父母、对养父母、对兄弟之情集于十二郎一身,形成一种综合的感情。
报十二郎即报兄嫂,报兄嫂即报父母。这种感情当然超越叔侄。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伊、频,两条河,都在河南,靠近韩愈故乡。
“无意于人世”,无热情理想目标。退出人生舞台。把十二郎当作人生最大的意义,一个代表两代家族的符号。
“吾子与汝子”“吾女与汝女”,并举,不分彼此。联系童年相依之情。

养儿期望高,把握小。所以说“幸其成“。养女期望不高,把握大, 所以说“待其嫁”,用字寓意不同。
韩愈三十六岁作祭文,五十七岁因病辞官,当年就死了,可以说人在宦海,死而后已,并没有“求数项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
人在情感热烈时,常常说他做不到的事。他自己以为可以为他做任何事。
“从来山海是虚盟”!
他并没有说谎, 他的话出自内心,只是“诚” 和“信”分开了,政客“在竞选时说他该做的事,当选后做他能做的事”,两者中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其实不仅政客如此。
08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希望死者有知,假设死者有知。祭神“如”神在,自己也知道未必。
如有知,没说出来的你也知道;如无知,说出来的也白说。极无奈。
“尚飨”,祭文的结语,希望被祭者享用祭品,不能确定有神,不愿承认无神。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以文学为宣传车。韩愈的文章今天仍然列为经典,主要原因是他写得好,后世对他的要求是艺术的、文学的。
至于他说什么,他载的道,到今天已不重要。
09
韩愈名气大,文章好,富贵人家常来求他为先人撰写基志铭。
只要能送上很高的稿费,韩愈一律答应。留下的记载有“受马一驷,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绢五百匹”查资料,绢五百匹值四百贯钱,而时韩愈一个月的薪水只有二十五贯钱。
基志铭总是赞美死者,人情应酬不能尽免,怎可拿来当生意做?当时人称为“谀墓”之作,对韩愈很有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