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韶山,瞻仰过毛泽东故居,故居后山的竹林,院坝前的池塘,近邻的书院,都留下了我漫步的足迹。
今初夏,又远赴溪口,去参观蒋介石故居。二者虽为政敌,历史评说各异,但总归都是华夏人,同是人中巨子。生养他们的故居,承载着他们儿童少年时的行迹,给予了他们成长为一代巨人的最初依托,能不值得后人瞻仰与幽思么?

溪口,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下辖的一个镇,这里便是蒋氏父子的故里。
事先曾做计划,准备从宁波到奉化再到溪口。没想到宁波为发展旅游办事的干脆利落,直接从宁波火车站就可乘988公交车前往溪口。全程近50公里,收费5元,这可是超长的公交。既省钱也省力,确实得为宁波此举点赞。
溪口盛名
来到溪口,但见街道整洁,粉墙黛瓦,亭台楼榭,飞檐翘角,剡溪碧碧,武山青青。蒋氏故居面山傍水,大都集中在由西向东,青石铺地,约里多的街面上。绿树青山映衬下,古色古香,颇为矜持与庄重。

溪口以剡溪而名,源头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沿溪风光优美,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
清澈的剡溪,或称剡江,并非因蒋氏而名,早在古代就很有名了。夹岸青山,溪水逶迤,“剡溪九曲”胜景脍炙人口。古往今来,秀美的剡溪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无论是李白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还是杜甫笔下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皆可为证。
站立此地,放眼四望,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真可谓爽心悦目了。
蒋公出生地——玉泰盐铺

镇西头有蒋家玉泰盐铺旧址。1871年,此铺由蒋介石祖父蒋玉表开设。店房分前后两幢,砖木结构,前幢楼下是店面,楼上住家,后面一幢为作坊。售盐、酿酒为主,兼营大米、菜饼、石灰及杂货等。听导游介绍,蒋家售盐生意很好,有官家正规营业执照,讲诚信,从不短斤少两,正堂上高悬的一块“德正业兴”匾额,或许就是注解。盐铺后交给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经营。蒋父死后由长子蒋介卿经营。

前幢楼上一侧房,陈设简洁,衣橱、条桌、矮凳、老式大床。1887年10月31日,玉泰盐铺少老板蒋肇聪媳妇王采玉在此分娩,生下一男婴,他就是蒋介石。就从这间乡镇普通的楼房里,走出一个名震天下的巨人来。

蒋公故居——丰镐房
旧时溪口有传统习俗,为祖房立名,力求古雅。蒋公父辈三兄弟,其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行三,故谓周房。蒋父病故后次年,蒋公兄弟分家,众长辈议论,嘱其兄弟各立房名。从上辈“周房”及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谱名“周泰”),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蒋介石的祖房故而名为“丰镐房”。丰镐两字,丰,代表蒋介石一房;镐,代表其亡弟蒋瑞青一房。瑞青早死,由蒋介石兼祧承袭,故称丰镐房。
丰镐房处溪口街头中心地段,与剡溪一街之隔。光绪二十一年,蒋父病故。翌年,蒋氏兄弟分家,蒋介石与弟弟及母亲便只分得了这三间破旧楼房,玉泰盐铺及住房由哥哥蒋介卿分得。

如今丰镐房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系原有,为清代建筑,其余都是蒋公1929年扩建。形成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布局。
院落结构方正严整,中西合璧,既有中式的花圃连廊,雕梁画栋,也有西式的开敞光亮,窗明几净,雕刻和彩画非常精致,值得欣赏。

楼房前厅,下面为接待室。楼上中间为佛堂,蒋公母亲王采玉、原配夫人毛福梅常在此烧香拜佛.修行积德,亦叫“念经堂”。
后进中房为“报本堂”,用来祭祖、拜天地、供放祖先神牌。楼上为宋美龄卧室,内置西式家具。1945年抗战结束,蒋、宋到溪口,大多住在这个房间。

楼下为佣人餐厅,西厢房楼上是蒋公原配夫人毛福梅卧室。楼下是餐厅。西厢房西边有幢独立两层楼房,是蒋母王采玉居住的地方。蒋公为孝敬母亲,楼梯特别小,便于母亲上下楼扶手。
西边还有六间水泥结构平房,每当蒋、宋回溪口,专供近身人员和宪兵住宿。
故居内有一蒋公67岁生日自题字幅——“其介如石”。

查其源自《周易豫卦》“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大意是:人生天地间,应如孟子所说,养浩然正气于胸,如高山磐石一般,秉持操守,顶天立地。这大概是蒋公以自己的名字自励之意吧。
景区游人颇多,亦有几个光头,长衫,蒋公特型演员在各景点与人拍照,当然是要付费的。此番情景,如若蒋公地下有知,不知该有何感慨……

挨着不远有蒋氏宗祠,也系蒋公居高位后所扩建,门额“忠孝傅家”为他亲题。他热心宗祠事务,多次率子孙到此拜祭祖先,看来也是个颇重传统观念的人。
溪口胜景文昌阁
镇东尽头是武岭门,为进溪口必经之路。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公在此将其改造为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书,里面则是蒋公自题。

武岭门左是文昌阁,为古“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于清代,至民国时已破败。1924年,蒋介石请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建成。两层小楼,飞檐翘角,青瓦粉墙,依山傍水,绿树青藤,掩映其间,风姿绰约,雅韵悠然。
完工之日,蒋公名之为“乐亭”,并作《乐亭记》记之。不禁立足通读,觉笔墨古雅,颇有文采。不胜感慨,此文绝非一介武夫所能为,故全文抄录于下:

武岭突起于剡溪九曲之口,独立于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为万山所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巍然。其独以武岭名者,殆取义于武德,即其地以况其所居之人耶!
岭上古木参天,危崖耸立;其下有溪水潆洄,游鱼可数。牧童渔父徜徉其间,乐且无穷;其幽静雅逸之景象,窃比世外桃源无事他矣!而隔溪之绿竹与岭上之苍松倒影,水必澄澈皎洁,无异写真,其有岁寒君子之逸致乎!
旧有榭阁,名曰文昌,规抚狭陋,无足以资游驻者。甲子春,余还土扫墓,见其楼栋欹斜,行将就圮,乃堪地绘图,亟思有改造之,吾兄锡侯欣然赞焉。爰董其事,命匠鸠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属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徘徊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也,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
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
虽蒋公命名为“乐亭”,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公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7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宋美龄常在此画画,写字,弹琴,与蒋公对弈,散步,赏梅。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送到溪口幽禁,最先就在文昌阁,几天后才被转到雪窦山。
1939年12月,日机轰炸溪口,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仰望长天,不由遥想联翩,那孤悬海岛的蒋氏父子,是否梦牵魂绕,魂兮归来,一览故乡的新貌,一解思乡的渴望……

溪口“小洋房”
文昌阁下剡溪岸边有三间二层小平房,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确实为居家胜地。

小洋房一楼里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记载了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的历史。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口不幸被炸塌后墙压死,蒋经国闻讯后从江西赶回奔丧,悲愤中挥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表达誓报杀母之仇的坚定决心。

溪口武岭学校
从小洋房后可登上武岭门城墙,过门即到武岭学校,这是蒋公遵从母嘱,为家乡捐建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4 公顷多,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风格颇有民国古典韵味。
整洁美观的教学楼,富丽堂皇的大礼堂,完备配套的设施,繁茂的花草树木,环境幽美。学校外围,古树参天,亭阁掩映。置身其中,思绪仿佛进入历史长河,不禁让人唏嘘……即使现在,也不比一般乡镇学校差,在当时,绝对是堪称全国一流的学校了。

1927年成立时,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开设齐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被人们称作“小黄埔”。自1932年始,蒋介石亲任校长,不只是挂名,曾十多次亲临督导与视察。同时还有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等12人组成的校董会,足以看出它的非凡之处!这也算是蒋公为家乡所做的回报吧。
出学校,又到了剡溪畔。沿溪有凉亭廊道,古藤緾络,翠色垂悬,罗架下,当地父老汇聚凉阴里,操着浓郁的奉化口音,谈天说地,打牌下棋,其乐融融。

剡溪清澈,溪中有游客拍照戏水;武岭挺秀,绿荫中游人如织。溪口,过往之辉煌与荣耀,终不敌人世之沧桑,唯有这一溪碧水,无得无失,平静而悠然,昼夜不息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