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财政部官网介绍,2025年财政部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这意味着宏观政策正逐步落地,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2025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相互配合?“择机降准降息”会何时落地?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他曾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货币政策二司,长期从事宏观经济、汇率和利率政策等方面研究。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农健 制图
财政扩张、货币宽松
南方周末: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你看来,货币政策将运用什么工具使“适度宽松”落地?适度宽松的“度”又在哪里?
明明:总量上,择机降准降息。结构工具层面,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此外,进一步优化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工具。
适度宽松的“度”,主要体现在流动性投放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时,避免大水漫灌和引起资金空转。具体来看,预计将基于流动性市场波动情况,OMO(公开市场操作,即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维持削峰填谷的操作方式,并搭配一系列的中长期工具,包括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合理投放市场流动性。
南方周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上有参照系吗?
明明:一些国家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实施过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但普遍是在常规政策工具到达底限之后的选择。
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与海外大幅宽松的操作模式存在较大区别。
中国自2024年9月以来,推出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有效促进了宏观经济平稳向好运行,但需求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之全球需求不确定性增加。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宏观政策需要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扩张、货币宽松都是重要的途径。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要更好地平衡经济运行中的短期和长期因素,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好地发挥货币宽松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来培育新动能。
南方周末:当前,宏观政策发力存在哪些约束条件?
明明:一是各地下调财政收入增速预期。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专项债付息压力,保持财政支出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值得关注。
二是货币政策能否做到内外均衡。从央行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来看,通常会对稳汇率、稳增长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等核心目标进行权衡。同时,需要考虑其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结合内外均衡需要,合理制定货币政策。
三是新的传导渠道存在不确定性。2024年9月以来,一系列增量政策下,经济基本面有所好转,但全年3.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处于较低增速中枢。
此外,2024年11月以来,地产销售状况改善,一线城市二手房销售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商品房销售额也实现同比正增长,但利好政策向投资开发端的实质性传导仍需时日。
预留政策操作空间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央行近期表态的“择机降准降息”?
明明:预计央行将参考海外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操作变化、汇率变化,以及国内资金、金融市场走势,信贷修复情况等,在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充足的情况下采取措施。
南方周末:财政部发行了特别国债支持商业银行扩充资本金,将解决银行的哪些问题?
明明:此举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经营压力,也为后续降成本工具发力预留政策操作空间。若按照8倍乘数效应计算,5000亿元注资约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有助于加大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使其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
南方周末:央行表示,下一阶段将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明明:一是强化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地位,促使资金利率围绕逆回购利率波动,保证其基准利率的主导地位;二是维持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线,理清由短及长的期限利差传导机制。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央行对物价的表述,从“保持物价总体稳定”变为“保持物价处于合理水平”?
明明:这一转变,体现了对物价调控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不仅要求物价稳定,还要求处于合理区间,既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不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接下来,预计通胀可能在低基数的影响下逐步回升,提振消费等政策落地,有望对核心通胀和服务价格发挥修复作用。
汇率保持内外均衡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债收益率及其未来走向?
明明:接下来,解决内需弱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仍需时间。要求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包括提高居民有效收入、提升产能利用率等。从实际利率的角度看,利率保持低位运行,有助于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
南方周末: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上提出,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应如何理解?
明明:上季度的表述是“充实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国债买卖”。预计央行可能在政策操作阶段,更多关注市场利率变化,避免引起市场预期过度调整和利率波动加大。同时,通过多种工具促进经济和信贷的合理增长。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国债收益率下行与宏观审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
明明:2008年后,全球进入低通胀环境,这与全球贸易发展、产能扩张和需求不足有关。近年来,欧美国家受供需两方面冲击,通胀快速上行,低利率环境有所改变,长期利率明显回升。
利率变化的背景是全球供需格局的变化,要与宏观环境相匹配,避免出现利率波动风险,因此,国债收益率与宏观审慎、防范风险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民币汇率?
明明:当前,美元指数回落下,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压力整体可控,叠加央行稳汇率政策保持强度、国内风险资产表现良好等因素,人民币汇率或阶段性窄幅震荡。
中长期维度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潜在风险仍是人民币汇率的主要风险因素。然而,美国对全球主要国家加征关税也存在预期差,例如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加强导致美元走弱,中美或积极展开经贸磋商等。此外,国内稳汇率政策保持强度,以及稳外资政策等因素,可能对人民币汇率起到托底作用。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编 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