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抱着手机不撒手,如何巧妙应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8 10:09:00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诚成 方芳

“我家孩子因为看手机,才上小学就300度近视了,矫正花了几万元。”“只要使用完电子设备后,就会变得暴躁,注意力也变得恍惚。”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这股“手机热潮”蔓延至儿童群体时,不少家长陷入了深深的困扰。近日,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就孩子沉迷手机这一现象展开调查,探寻应对之策。

以“导”破局:增强情感联结,搭建沟通桥梁

许多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不知从何时起,对手机产生了浓厚兴趣。起初,以为只是孩子一时好奇,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吃饭、做事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这种情况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对手机形成依赖。

簕杜鹃幼儿园高园长说:“手机凭借其画面感、多功能、新内容和即时互动的特性,吸引着各个年龄层的用户。对于自控力弱、缺乏内容甄别能力的儿童而言,沉迷手机也是情感陪伴缺失的表现。”

记者在簕杜鹃幼儿园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李女士无奈地表示:“以前孩子闹着要手机,我就直接给了,没太在意。后来发现他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付先生则一脸沮丧地说:“我尝试过不让孩子玩手机,但是他一哭闹,我就心软了,感觉自己很失败。”

高园长建议,家长要通过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兴趣点。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和孩子交流:“这个节目爸爸/ 妈妈也爱看,但看久了会感觉眼睛酸酸的,你有这种感觉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家长要带着真诚和理解,主动加入孩子的话题,正面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支持的。

在采访中,该园教师高霞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在幼儿园也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有些孩子在园中表现出对手机的渴望,其实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会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幼儿园开设了“家长情绪管理工作坊”,传授沟通技巧,并借助“家庭情感观察记录表”追踪实施效果。班级内还创设了“悄悄话信箱”,鼓励幼儿用绘画或录音表达需求。

以“约”立矩:强化时间管理,培养自律习惯

孩子的自控力与成人相比有较大差距,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学院路小学校长付引表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教育并非简单的告知,而是言传身教。如果家长经常在家里玩手机,孩子多半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并试图从手机中获得满足。

付引建议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明确规定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并且要以身作则、坚持遵守。对于违反规定的情况,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对于孩子遵守规定的行为,也要给予奖励,赏罚分明,执行坚定。

付引还提醒,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切不可急于求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自律的习惯。

家长章先生介绍自己的小妙招:“我们家是通过‘时间小管家’的方法来约束孩子玩手机,利用沙漏计时、任务卡等可视化工具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孩子章梓瑶自豪地说:“我和爸爸妈妈制定了公约,我现在每天玩手机的时间都不会超过规定。

”以“动”代静:培养健康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当孩子沉迷手机时,家长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和孩子进行家庭亲子游戏,一起阅读、画画、制作手工,或者一家人出门散步、运动等。

如果全家能够总动员,和孩子一起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可以空出一段时间,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专注于与孩子互动,享受没有手机打扰的快乐时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孩子也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乐趣,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平江县城北学校教师胡碧滔认为,家庭教育不能随心所欲,家长要不断学习,努力成为智慧型父母,善于从孩子的心理、认知角度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在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方面,家长可强化亲子阅读,着力提升家庭的阅读氛围。比如,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全家一起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分享阅读心得。在培养孩子运动习惯上,每晚可安排一小时的有氧运动。若条件允许,一家人可以到室外跑步,感受自然的气息;若受环境限制,在室内跳绳、做操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要是孩子独自运动,家长可协助孩子制定计划表,或者积极参与其中,给予陪伴。

面对“手机娃”这一问题,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情感联结、规则共建及兴趣引导等协同干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能够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