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兴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
2025年的台海局势正因赖清德的一系列激进政策持续恶化。从将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到抛出“17项策略”,从蓝绿阵营的“大罢免”混战到逼迫大陆配偶离台导致骨肉分离,赖清德当局正以极端政治操弄绑架台湾社会,在“台独”分裂的悬崖上疯狂“踩油门”。
赖清德近期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并非孤立的政治口号,而是其系统性“台独”工程的关键步骤。他试图以“敌对叙事”重构两岸关系本质,这一表述通过“反渗透法”等恶法被赋予法理外衣,将两岸关系从“同属一中”的历史法理框架扭曲为“国际对抗”。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去中国化”政策,削弱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将大陆塑造成所谓的“安全威胁”,为“全民皆兵”的军事化政策铺路,同时也为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法律、切断两岸联结寻找借口。
所谓“17项策略”更暴露出其暗藏的政治算计。赖清德当局以“应对经济胁迫”“防范认知作战”等幌子,系统性限制两岸经贸、文化、人员往来。包括禁止台湾高校与大陆合作、阻挠陆生赴台、扩大对两岸民间交流的监控,甚至要求艺人不得发表“有损台湾尊严”的言论。这种“脱钩断链”的实质,是将台湾社会改造成“台独”意识形态的封闭堡垒,用“绿色恐怖”压制理性声音。有台湾学者就指出,赖清德正利用法律工具将两岸交流“污名化”,让支持统一成为“政治原罪”。
赖清德企图在中美博弈中捞取政治利益,其近期的嚣张姿态与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态势密切相关。在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中,“台湾牌”始终是重要筹码。特朗普政府虽未公开支持“台独”,却通过删除“不支持台独”表述、默许对台军售、拉拢台湾加入“芯片四方联盟”等动作释放信号。赖清德对此心领神会,将台湾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3%、以“2027大陆攻台”为假想开展军事演习、推动恢复“军事审判制度”等举措,与美国“以台制华”形成共振。
这种“战略配合”本质上是政治投机。有台湾学者认为,赖清德试图通过升高台海紧张局势,换取美国更明确的“安全承诺”。然而,美国对台政策始终以自身利益为优先选项。近期,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转移完成后,台湾的战略价值将被进一步稀释。特朗普的商人特质也更倾向于将台湾作为对华谈判的交易筹码。因此,赖清德主动配合美国的政治操弄暴露其战略短视。实际上,赖清德这么做,既无法真正获得美国“保护”,又将自己推向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的红线边缘,是在玩火自焚。
民进党针对国民党数十席“立委”发起的罢免行动,表面是试图改变“朝小野大”格局,实则是通过“政治内耗”转移民生问题和治理无能的焦点。这场“仇恨动员”已导致台湾社会严重撕裂。在台湾,目前,65岁以上群体很容易受到“抗中保台”的情绪煽动,而年轻族群大多已厌倦了政治恶斗。而亚亚事件更是赖清德当局“17项策略”的残酷实践。这位育有三子的大陆配偶因在社交媒体表达“期待和平统一”的立场,遭亲绿网红举报后被撤销依亲居留许可,被迫离台导致骨肉分离。该事件背后是赖清德当局对30多万“陆配”家庭的系统性政治审查,通过制造“寒蝉效应”压制两岸民间交流。
从李登辉的“两国论”到蔡英文的“互不隶属”,民进党当局的“台独”路线始终遵循“切香肠”策略。但当前局势已发生根本变化。大陆反“独”促统能力空前增强。2025年,解放军航母编队常态化绕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清单中止等举措,正从多方面对“台独”分裂势力形成强大威慑。尽管西方七国集团等美西方势力在涉台问题上“小动作不断”,但无人敢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国际社会的“一中”格局愈发巩固。在台湾岛内,民众觉醒意识日益高涨。近期的民调显示,62%的台湾民众反对“为台独而战”,台湾青年群体赴大陆求学就业比例逆势增长。
面对历史大势,赖清德的“17项策略”不过是螳臂当车。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对此发出过严正警告:“对任何危害台海和平的行径,我们决不容忍、决不姑息。”今年也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反“台独”利剑高悬,大陆既有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更有捍卫国家主权的绝对实力。赖清德近期的一系列行径,既违背民族大义,将两岸同胞推向对立深渊,也违背国际公义,试图将台湾变成“霸权棋局”中的牺牲品,更违背历史正义,妄图逆流而动,挑战14亿中国人民的统一意志。
赖清德的“抗中牌”不会带来“安全”,只会加速制造“灾难”;不会创造繁荣,只会摧毁民生;不会赢得尊严,只会招致历史审判。唯有摒弃分裂幻想,重回“两岸一家亲”的正道,台湾才能真正避免沦为“弃子”的命运,与大陆同胞共绘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作者系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