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各种新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大概念、大任务……让一线教师眼花缭乱,这难免会增加教师的认知负担。只有真正认识、理解这些新概念,才能抓住其背后的逻辑,才不会被这些新概念“迷惑双眼”。
新概念不是噱头,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客观来说,这些新概念都是为了回应一个核心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太难了。传统教学模式更多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会做题,但很少问“为什么”和“怎么用”。这种“以记忆代替理解”的现象,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容易变成“惰性知识”,无法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比如,“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其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它不是某个学科的独立目标,而是所有学科共同指向的育人目标;再看“大单元教学”,其核心是通过整体设计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学知识点”转向“学知识体系”;还有“大概念”,它强调的是学科基本结构,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记住每个知识点。这些新名词、新概念看似复杂,但它们的共同指向很清晰: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能用知识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核心,就不会被其表面的复杂性吓到。
教师的迷茫源于对新概念的误解。许多教师对这些新概念感到无所适从,是因为没有抓住其背后的逻辑。比如,“项目式学习”听起来很新颖,但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做几个项目,而不去思考项目背后的设计逻辑,那么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再比如,“五育融合”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只是机械地把五育拼在一起,没有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教学就会变成“形式主义”。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教师在面对新概念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完全照搬理论,忽视实际教学条件;要么完全排斥新概念,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不利于新课改的落实。
教师不是执行者,而是创造者。教师在新课改中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学习”这些新概念,而是学会用这些新概念设计教学。比如,“大概念”不是让教师背几条抽象的概念,而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学科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核心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再比如,“任务驱动”和“项目式学习”,它们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真实情境和任务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举个例子,如果要教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可以用“大概念”的思路,把环境保护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以“人与自然的平衡”为例,通过“大单元教学”的形式把语文、科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设计一个跨学科的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研究某个地区的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新课改理念要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理解并实践它。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住核心逻辑。所有新概念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能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只要抓住这个核心,就不会被概念表面的复杂性所迷惑。
结合实际教学。新课改不是要推翻传统教学,而是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要善于在传统课堂中融入项目式学习元素,而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理念。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案例形成一个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关注学生需求。所有的教学设计最终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当学生真正从中受益,新课改才算真正有效落地。
总之,教师不是这些新概念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创造者。新概念只是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新概念,并用新概念设计更高阶的教学,新课改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系北京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9日第11版
作者:徐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