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他无所不读。少年时,他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御史张苍学习。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十八岁,就因为能诵读《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公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便对他非常器重,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向汉文帝推荐贾谊。汉文帝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他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讨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都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华,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少年得志,但这难免得罪一些功臣元老。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去当长沙王的太傅。贾谊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却因谗被贬。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于是,他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汉文帝想念贾谊,便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汉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贾谊就此发表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比如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峻法,胡亥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把杀人当儿戏,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因为胡亥的本性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贾谊到梁国任太傅后,竭尽全力辅导梁王,使梁王在学识和做人方面都大有长进,可惜后来梁王不慎骑马摔死了。贾谊自以为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不久,贾谊就去世了,死时才三十三岁。
释义:把人的生命看得同野草一般轻贱。指统治者轻视生命,任意杀害。菅,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