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这个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好几条释义,
但是当下应用场景最广泛的意思,
是指面对选择,难以决断。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别人的吐槽:
该怎么选,好纠结;
或者听到自己内心的呐喊:
好纠结啊,该怎么办?
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中午吃什么午餐,
大到是该跳槽,
还是在现在的公司坚守苦熬,
现代人面临的需要纠结的场景真是太广泛了!
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多的纠结?
真的有这么多事情值得纠结么?
当你纠结的时候,你到底在纠结什么?
分析下来,导致纠结的,大体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兼得心太重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舍弃,必然导致纠结。
一边想要魔鬼身材,
一边却不愿舍弃老饕本色美食诱惑;
一边想要读书进步,
一边却不愿放弃游戏追剧的休闲娱乐;
一边想要早睡早起,
一边却不愿牺牲深夜只属于自己的时光;
一边想要升职加薪,
一边却不愿抛弃给别人打工的混日子心态;
一边想要美满婚姻幸福生活,
一边却不愿调整自己的坏习惯来配合伴侣;
一边想要创业追求梦想,
一边却又不想放弃大公司体制内的安定稳妥;
……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虽然早在中学时代,
就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事实却是越长大,却越是想“兼得”更多…
本质上,人生就是一场交换,
用耕耘来换收获,用投入来换回报,
用勤奋刻苦,三更灯火五更鸡,
来换取读一个好大学赢在起跑线的机会;
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来换取稳定的收入和职位晋升;
用一线城市的压力、紧张、快节奏,
来换取见识、高薪和相对公平的环境;
用离开家乡远离父母,
来换取个人的进步和将来照顾父母的能力;
用个人时间空间的让渡、性格习惯的改善,
换取另一个人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
万事皆有代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你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不想放弃,
那就什么都得不到!
生命就在兼得心导致的纠结中被虚耗了。
怎样避免兼得心?
一个阶段只追求一个目标,
找到你最想要的,其他的都先缓缓放放。
想要赚钱,就不要追求安稳,
想要进步,就不要追求舒适,
想要家庭和美,就要减少应酬多多陪伴;
想要身体健康,就要勤于锻炼严格自律;
过早的追求生活和事业的平衡,
最有可能的结果,
是你的事业无法支撑你的生活,
你的生活无法反哺你的事业。
即使聪明强悍如埃隆·马斯克,
同时运营特斯拉、SpaceX两大高科技公司,
也让他觉得倍感艰难,甚至留下眼泪……

极致的成功,必然伴随着极致的牺牲,
即使成功,也必有代价!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
一次只追求一个目标,会让你更接近成功,
一次只追求一个目标,会让你更不容易纠结!
二、见识不够高
纠结来自于无法决断,无法决断,
来自于对于不同选择的后续价值缺乏准确判断,
不能准确判断,大都来自于见识不够。
对一个应届大学生来说,
他面临的职业选择上的纠结,
更多来自于对职场、社会和未来的认知有限,
他的困惑,对于工作了十年的职场精英来说,
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也不需要纠结,
因为他们经历过了,见识到了,
能够轻易看穿那些选择的价值和隐患。
对于股市中的屡战屡败的韭菜们来说,
买还是卖,在什么价位什么时点上买和卖,
是割肉还是坚守,
是赚一笔就走,还是价值投资长线持有,
他的纠结,
既来自于贪婪和恐惧,更多的也是来自于见识。
经历过大涨大跌的人,
才能胸有奔雷而面如平湖,
经历过股灾和暴涨的人,
才能坚守投资纪律该买就买该卖就卖,
果断出手时的不贪婪不恐惧不纠结,
还是来自于见识!
那么见识来自于哪里?
王阳明说: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闭门造车,坐在那里想是没用的,
多经历,多做事,
持续的学习、思考、行动、改善、再行动,
才是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有见识、格局高的人在哪里都是少数?
因为能够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又不拘泥固执还能持续改进的人少之又少!
持续学习让自己通达智慧,
能够洞见事情的本质,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要想不纠结,增长见识很重要!
三、纠结未必是坏事
容易引发纠结的事情,往往都是不急迫的,
因为不急迫,所以不必立刻做出决断,
可以通过纠结让自己多点思考的时间,
或者把时间留给潜意识,
让它帮助自己不知不觉地做出决定。
纠结一下,也是好事,
所谓事缓则圆。
之所以感到纠结,
可能是因为大脑或潜意识觉得立刻做决定不妥,
还有其他因素没用考虑到,
或者因为当下能力不够,
立刻行动会对自己产生伤害或其他不良后果。
用纠结换空间,
用纠结换条件的成熟,
用纠结换思想的沉淀平静,
用纠结换理性稳妥的决断!
所以,纠结未必都是坏事,
可能是自我保护,可能是事缓则圆,
只是,请不要总是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