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是否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困惑:很多事情自己其实挺想做的,也知道做了肯定比不做要好,但就是拖着不想行动,最后拖到不了了之。小到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这类每天发生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大到学习一门技能比如写作、英语、亦或是养成一种习惯比如早起锻炼等等,最后只能把问题归结于:没办法我就是太懒了!

懒惰只是一种表象,行动力强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事情上都那么雷厉风行,懒惰的人肯定也有在某一时刻“不懒”的表现。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所改变。
1.最常见的懒,是因为缺乏内在驱动力。我们之所以不去做很多应该做的事,是因为我们心底里觉得它不重要。琐碎的小事做了也没有什么价值,自己也没有什么提升,不做或晚点做对自己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很多事情我们三分钟热度,也是因为我们只是突然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就抱着试试看学一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没有迫切的想要或者不拿下誓不罢休的决心,所以不容易持之以恒。
2.第二种懒是你发自内心的觉得他重要,但是持续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及时反馈,见效时间太慢,从而让动力变得后继乏力,无法抵抗外在的阻力。最常见的就是锻炼、读书、写作。正如我们知道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读书写作能带给我们成长,但是需要以日为单位付出以年单位检验,但是短期内我们需要牺牲很多比如娱乐休息,就会造成阻力高于动力。
3.第三种懒是由于恐惧和焦虑,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敢真正去面对思考。最常见的表现是这么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我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你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这种“如果发生了不好的后果该怎么办”的恐惧不断的蚕食我们的勇气和行动力,使我们变得逃避和拖延。
4.第四种懒是由于大脑总是本能的选择最节能的方式、不愿意改变熟悉的规则和旧的行为习惯。明明是想要早睡早起,却还是晚上刷手机不想睡,早上犯困不想起;明明是想下班后看书学习,却一回到家就在沙发上葛优躺追剧。一旦你发现你总是日复一日的沿用着旧的行为模式,多半是你的大脑不想耗能,不愿为了提升认知模式而绞尽脑汁,渴望稳定的安全感,不想和熟悉的一切对抗。

这四种形式的“懒”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一个人在某件事上表现为第一种懒症,在另一件事上表现为另外一种懒症。“懒”其实是顺人性的,我们没必要因为懒惰而产生过多的愧疚感。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懒惰而理直气壮,总得做点什么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啊,就这样随随便便被懒惰打败了实在不甘心!
1.我们要先自我诊断,看看自己哪一种特征更为突出,了解自己是迈出自我改变的第一步。可以采取经常复盘的方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多记录和肯定自己内心的正向感受。在缺乏外部反馈的时候、觉得很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培养新习惯和大脑本能对抗的时候,回想自己有没有因为成长、因为改变而浮现一丝丝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试着抓住这种感觉,并尽可能放大它,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强化自我效能,坚持自己做选择,化被动为主动。不要把任何东西丢给别人做决定,或是总是拖延到无可拖延时才做决定,如果我们每次做决定都是出于被迫或者别无选择,那就会潜移默化的强化自己的无力感,降低自我效能感,进而磨灭你的自信。所以不管是去哪里吃饭、点什么菜、周末去哪里放松的小问题,还是工作汇报、关键决策的大问题,都要让自己主动做决策,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比确保自己能够做到重要得多。

3.减少任务心态,不要让我们的大脑一开始就进入备战和防御状态。要明白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把它当成一个从旧系统到新系统的渐进优化过程。要减少急功近利的想法,要明白不是所有努力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以一种最无痛的方式,让它和你目前生活习惯滋生链接,小步推进,一点一点生根,从而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正视懒惰,摆脱堕性,成为行动力更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