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有8大习俗,6大禁忌你清楚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09:52: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我小时候对清明节的印象,妈妈和我说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我也仔细观察了这些年的清明节,很少有晴天的。如今妈妈已是故人,今年哥哥去祭拜她。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后来改名为“清明节”, 据说介子推在重耳(年轻时的晋文公)出逃时曾为救饿晕过去的重耳,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他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在封赏功臣时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命人寻找,得知在山上,为了逼迫介子推下山,晋文公下令烧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死于火中,在他的尸体上晋文公搜出用衣襟写的血书,是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去祭拜介子推时看见坟前的柳树复活,就把这一天改为清明节

在东北我听长辈们说,清明是种小麦的节气,这个清明节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三个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节日都有一些民俗和禁忌,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明节有哪些。

习俗有如下8条:

01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首个重要内容,不一定非要赶在这一天,都是前后十天左右,一般是早上去,最迟也不要晚于下午三点,现在提倡文明祭扫,一般都是带鲜花、水果,至于祭品各地不太一样。

02踏青:这一天早起去野外郊游,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上学时有勤快的同学总时带着我去踏青,回来时还会折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这个是摆脱毒虫的伤害之意。

03放风筝:这个是清明节比较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民间活动,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风筝随风飞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带走了,有吉祥之意。

04植树:有人把清明也叫“植树节”, 清明时节,春雨飞洒,种树的成活率很高,自古就有这个习惯,所以很多学校会在这个节日前后举行植树活动。

05蹴鞠:表面是皮革做成,里面用毛塞紧,也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相传最早出现在商朝,唐宋时期最为兴盛,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的景象,《长歌行》里踢得球就是蹴鞠。

06荡秋千这个是古代流行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现在也有一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也有摆脱烦恼之意,是小孩子特别喜欢的游戏。

07青团:青团也叫清明果,是清明节特有的传统食品。以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色泽翠绿,里面包裹豆沙、芝麻等馅料,清新可口。清明果承载着对故者的哀思,更寄托着对春天万物复苏的赞美与对家人健康的祈福。

08寒食燕:也称子推燕,看着非常可爱,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时的节令食品,是面粉加枣泥调和而成,做成燕子形状,以纪念晋国先贤介子推

禁忌有如下6条:

01忌动坟上土:扫墓重在祭奠,老人常说:添土不移土,尊祖保平安。

添土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香火延续,动土则可能被视为对先人住所的冒犯,易引发祖先的不满,对后世子孙不利。因此,扫墓时携带铁锹等工具,只为添土修整,切忌擅自移动坟土,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

02忌办喜事:清明节是比较庄重悲伤的节日,所以人们主要以祭奠祖先和故人为重,心情都比较沉重和悲伤,所以忌在这个节日前后办喜事,以免不吉。

03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小时候长辈们告诉我们,清明节是给爷爷奶奶上坟的日子,要穿的素些,代表虔诚和尊重。

04忌扫墓后拜访亲友:祭拜先人归来,心情难免沉重,况且墓地被认为是阴气较重的地方,扫墓后难免沾染些许阴气,若阴气带入亲友家中,会对人家造成不良的影响。扫墓后宜静心沉淀,待阴气消散后,再行访友之事,也代表对他人的尊重与保护。

05孕妇忌扫墓:清明扫墓人多拥挤,孕妇容易出危险。扫墓时很多人会烧钱纸、放鞭炮,这会对周围的空气产生污染,不利于孕妇的健康。

06忌拍照留念:如今很多人愿意发朋友圈,走到哪拍到哪,但在扫墓时最好不要拍照,给亲人扫墓时应专心致志,不要左顾右盼,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避免引起他人的反感和非议。

相关文章